印象派繪畫的視覺革命

  摘要:印象派從題材和技法上對古典性繪畫藝術發動了一場空前的視覺革命,其基礎是審美現代性。審美現代性促使印象派找尋到藝術形式自律的根本途徑,也使得主觀性獲得了空前的重視,並且突破自然主義的自然客觀勝與浪漫主義的純粹情感主義,達到現代性的主觀普遍性。
  關鍵詞:印象派 審美現代性 視覺革命 主觀性 形式自律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現代藝術的原點。印象派畫家走出陰霾重重的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企求真實地刻畫自然。畫家們借用最新的光學理論,拋卻傳統的固有色觀念,使傳統藝術孜孜以求的確定不移的本質真實變成瞬間生成的“真實”,這一觀念上的變革不僅是視覺經驗的革命,更是藝術審美意識的轉型,即古典審美意識被現代性審美藝術所置換。
  
  一、題材與技法:印象派視覺革命
  
  印象派的視覺革命首先體現在題材上,即從神聖的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降落到人的活生生的世俗景觀和自然風光。這不僅是繪畫領域的現代嬗變,也是整個審美現代性到來的基本徵兆,亦即藝術原本需要具有的宗教靈韻慢慢被人的日益自覺的祛魅意識所替換,藝術真切地回到了人的懷抱,以人的姿態看待世界。這種題材上人的自覺必然帶來印象派的第二個革命性特點,即新技法的運用。固有色概念被悄悄擱置,現代性滋生的科學的色彩分型成為繪畫把捉世界的基礎。“瞬間”性代替了“永恆性”,形體的結構削弱,輪廓軟化甚至蹤跡全無,由此導致繪畫正規化的根本性置換:形式成為本體,內容淡出前臺,藝術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這實際上是現代視覺經驗對古典視覺經驗的替換。
  眾所周知,歐洲印象派以前的視覺經驗是通過學院派的規範性訓練建立起來的。學院派基本原則和教學模式是:***1***研究古典傳統以及已有大師藝術成果,從而獲取繪畫靈感和經驗;***2***以大師視覺經驗看待自然:***3***研究自文藝復興以來逐漸規範的透視、解剖、空間、體積、比例、構圖和技法等;***4***選取古典題材;***5***歷史畫具有至上的地位。這種訓練的直接後果是,繪畫成為“他者”的視覺經驗,畫家無非是程式化地再現了這種經驗。仔細想想,這種“他者”視覺方式本質上乃是古典再現性審美意識的形式表徵,是人對上帝、神的皈依的隱喻。而現代性視覺經驗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當下性和即時性,尤其是人對於世界的感受的不完整性和碎片化,非儀式化,平面化等等,是基於表現性審美藝術的視覺正規化。這一點在印象派繪畫中得到生動的展現。莫奈寫生,總是攜帶好幾塊畫布,一塊畫布通常一次只畫十幾分鍾,至多半個小時,如果沒有完成絕不加工,而是在第二天的同一時間、同一場景、同一畫布上繼續工作。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創作出一種在轉瞬即變的現實之中的“典型瞬間”,這就把古典視覺經驗注重的題材、線條和色彩的永恆關係的把捉,轉化成為作品光色對內心情感的表達。莫奈於1874年創作的《阿爾讓特依大橋》就是這種視覺經驗追求的典型代表:那閃爍和顫動著的熾熱的陽光在水面上匯聚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水由數百種黃、橙和綠色的小筆觸勾畫,瀰漫藍與紅的倒影。整個畫面沒有統一的筆觸模式。樹木如同絨毛,水面的藍色和天空的藍色平坦而光滑,畫面避開了黑色和深棕色,充分抓住顏料本身的質地感和形式感,採用厚塗或者用畫刀將顏料擺在畫面上。這樣,繪畫不再是古典傳統對自然的單中國論文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