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

  大文豪魯迅筆下白描的豆腐西施到底有多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相關資訊,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茅盾先生《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過去的三個月中的創作我最佩服的是魯迅的《故鄉》。”

  《故鄉》是魯迅先生在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性的扭曲,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故鄉》運用白描手法,再現了“我”回故鄉,同親友鄰居各類人物相處的生活場面,揭示了生活變故和人事變故。

  《故鄉》一文是如何描寫“豆腐西施”的呢?【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那麼,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只寥寥一勾,人物形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昔日,“擦著白粉”的“豆腐西施”,今日卻“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這段文字曾被評論家反覆引述,堪稱肖像白描的範例。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她為什麼可憐?因為她是一個人。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屬於自己那份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障時,為了生活,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手段獲取這種保障了。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年輕時的楊二嫂“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看得出豆腐西施非同一般,長相蠻不錯的,用自己的美貌來招攬顧客,說明她做生意還是有一套的。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求,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顯出鄙夷的神色”,楊二嫂傲慢的神態,對曾經的她來說,美好的回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當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時候,她就把任何東西都拿來當作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質的人生,狹隘自私的人生,成了一個被生活磨滅的人。“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一幅“貪小便宜,手不穩”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感覺她有點討厭。她通過自己的想像把別人的生活說得無比闊氣和富裕,無非是為了從恭維別人中而獲取好處。因此,魯迅先生在文中描寫她的刻薄時,形象地用了“圓規”這一詞。

  寫作中的白描要求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不求細緻,只求傳神;不尚華麗,務求樸實。簡潔就是白描的主要特徵。契訶夫說:“簡潔是天才的姐妹。”白描是用最精練、最節省的文字粗線條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加渲染、鋪陳,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

  以為白描最好描,那是一種誤解。如果作者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和新穎獨特的構思,無論你怎麼描也是達不到傳神的境界。魯迅先生曾說:“白描卻沒有祕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誠實,才能有真意;淳樸,才能去粉飾;成熟,才能少做作;嚴肅,才能勿賣弄。

  當然,白描只是藝術表現的一種手法,有時,還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對話與行動細節,以表現人物性格。在文學創作中,可以用淡寫白描,也可以用濃筆重抹。海明威特別吝惜文字,抒情狀物,惜墨如金,簡煉到了電報文體的程度。托爾斯泰的作品麗詞雅義,色彩斑斕,不同的手法,並不妨礙他們同樣成為璀璨奪目的大文豪。

  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亭,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援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