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課堂反思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

  我在識字教學中,第一做到隨文識字,因時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在課題中,句子裡,朗讀時、板書中,兒歌總結處、寫字時。第二做到依託,不組織學生識記單個生字,因地制宜地賦予生字具體的環境。這兩點做法,目的就是在前瞻後顧和潛移默化中達到識字教學目標的水到渠成。另外,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兩個詞語的訓練放在重點句子中、朗讀體會時,生活經驗裡去學習、理解、運用。匯入部分出示“葡萄”圖片讀準葡萄的讀音。酸字放在課題中識記。句子中指導“串”,“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串的樣子上去記,有些孩子想象成冰糖葫蘆,羊肉串等等,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有的是用熟字記憶法,中在加個口字,呂加豎,學生就在輕鬆的環境下記住了這個字。在識記“猴”、“狐”、“狸”三個生字時,從認識小動物,到隨文認識小動物,再到讀兒歌,生字反覆的復現,在到最後我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麼共同點,並出示“犭”的寫法。這樣對於這三個字的記憶會更明顯,更輕鬆。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方式多樣,激趣學文: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小組合作讀,小組展示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

  2,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葉瀾教授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課,應當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今天這堂課,我覺得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孩子們都活了,整個課堂洋溢著一種很熱烈的氛圍。孩子們大膽地說,大膽地演,充滿著一種激情。所以我感覺到,我在這樣的課堂當中感受到快樂。

  篇3

  小學階段是語文素質的初步形成時期,是奠定基礎的時期。所以,在小學階段,必須注重語文基本素質的訓練與養成。二年級屬於低年段,應該培養學生初步理解詞句的能力。這節課,對關鍵的詞句,啟發學生反覆揣摩,做動作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了詞語,積累感悟語言。這樣品讀詞語,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作者譴詞造句的精當,理解了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的妙處。

  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認為本堂課朗讀還不夠多。朗讀是低年級的訓練重點。朗讀的面還不夠廣,例如在教學課文第二、三段時,我讓學生找小松鼠心裡怎麼想的,指名兩三個學生回答,再是齊讀,讀的形式不夠多,讀的時間不夠多,學生讀的面不夠廣。

  總之,這節課帶給我的收穫就像課題說的酸的和甜的都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像小猴子一樣勇於實踐,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