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陶藝藝術的認識

  陶藝在我國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關於陶藝藝術的相關知識,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藝藝術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陶瓷藝術的介紹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製陶技術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瓷的發明與發展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代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隋唐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階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新增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新增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陶瓷藝術的現代意識

  中國現代的陶藝作為一種純藝術表現形式,在當今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全球化程序中,在當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發現東方”是當代中國的精神自覺下,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形式上,都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就陶藝的現代意識方面來說,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尤其是在這個有著悠久的陶瓷藝術發展史的中國,如何來重新考察它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優勢,整合陶瓷語彙資源,提出它的現代意識,無疑有助於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陶藝創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葉,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這樣一個歷史環境背景下產生的。由於長期的文化專制統治被解錮,以及大量西方藝術思潮和西方現代陶藝的影響,當時的中國陶藝創作難免不受其表面形式所吸引。因此,現在要列舉這一時期如美國現代陶藝之父彼得髙沃克斯這樣一位幾乎被世界公認的劃時代意義的人,幾乎是很難的。這也說明這一時期的陶藝家恰恰是為未來中國陶藝繁榮做鋪路的人。這除了當時的客觀條件外,恐怕就是作為“未竟的事業”現代意識精神原則不明確。這或許也是造成認識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尷尬局面,以致於20世紀90年代一些感時髦的藝術家介入陶藝創作並在全國舉行了一些所謂青年陶藝家作品展。儘管這對陶藝在中國的造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並未在真正意義上確定陶藝的現代性,未來的現代陶藝還在腳下。

  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其實質目的就是要陶藝家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按胡塞爾說法,意識具有多義性,他最關心的“意識是作為間向性的體驗,體驗具有對物件的指向性”。很顯然,意識除了抽象的理論思維外,還同實踐相關聯。所以意識的意向性是同經驗主體的實踐經驗不可分離。陶藝創作的意識體驗實際上是創作者心理上對陶藝作品的綜合反應,它包含著經驗主體所具備的文化積澱、教育背景,人生經歷、藝術技能等等。而這些恰恰也是創新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中國傳統陶瓷歷來注重分工明確,一件陶瓷至少要經歷數十位工匠之手,有的甚至“共計一坯功,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突出個人特點方面很受限制。我們呼喚陶藝的現代意識,其目的就是要喚起、調動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培養個人的獨立創作精神,甚至包括燒成方式上。為此,真正陶藝家必須親自從陶藝媒介***泥、釉、火***中,採用試錯法***trial and error***去發掘他們所需要表達的元素,找出適合自己的語彙,來表達他自己的體驗,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至少從目前來看,能踏踏實實地把窯爐工程,配釉及藝術相結合的陶藝家並不多。

  因此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談陶藝的體驗意識,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意識由於其意向性***internationality***,總是呈現為“對……意識”,所以,現代意識實際上應該是“對現代的意識”,現代由於更多地被理解為一個時間要領一個相對傳統而言的歷史學範疇術語,而這裡所涉及的則更不定期有哲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傾向。而這方面也正是我們現代陶藝所忽略的。我們知道,宋瓷何以能夠代表華夏文化審美品質,正是因為同宋代思想中的儒、釋、道三者的滲透合流分不開,與宋代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宋人對自然,對宇宙的認識有所深入,對人本身的認識也較前代深刻許多,因此,宋瓷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

  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實際上關注的是現代性的意識。然而,現代性並不意味著與傳統對立或分割。與此相反,我們必須站在“現代性”的立場上,對傳統社會的價值體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創造性的轉化。一方面消解傳統,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依靠傳統。中國古人說過“天下大同”,在當今全球化的氛圍中,發生著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文化衝突,因此,現代性應在文化建設中,確立自主的主體意識與進取精神。“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個民族的東西,不具備普遍性特質,那就根本難以為其他民族所理解”,這說得太深刻了。比如:明代青花瓷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這與鄭和下西洋與世界交流分不開。海上貿易即是文化的輸出,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的引入。我想這應該是形成明代青花瓷世界性的一個主要因素。當今更是一個綜合創新的時代,綜合是可以出現新意的。

  陶藝的自律理想也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陶藝自律的原則並不意味著要把陶藝與現實生活相分開,也不意味著陶藝與大眾參與都是消極的現象。比如現在一些陶吧的興起,豐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人的主體性與高技術的發展之間力求找到新的平衡,通過娛樂性藝術排遣工業化時代緊張生活的心理壓力,在這裡關鍵是要區分文化價值領域的有效性。在現代社會,藝術價值領域的分化以及它們按照自己的有效性要求處理自己的問題是現代性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陶藝自律是藝術價值範圍內合理化的要求。儘管中國現代陶藝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起來的,但是,隨著現代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陶瓷藝術必然要受到挑戰,尤其全球化浪潮更使很多傳統社會變得“現代化”。在這種現代化的時代,“傳統的不同形式到處繼續繁榮發展,但是以傳統方式存在的傳統越來越少。總之,一個有創造意識的陶藝家,只有善於借取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與當下的陶藝創作現象,這個陶藝家才是富有創造性的,才不會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或許是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