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閱讀答案

  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相容著火山與冰岸,天池與地泉,針葉林與毛毛草,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黑土地》韓靜霆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黑土地》韓靜霆 原文閱讀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澆鑄在我的靈魂之中了。

  ②我生於黑土,長於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馬,牛,羊,雞,狗。我和黑土造就的這些眾生廝守,說話,說夢。我用黑土製成能吹奏抑抑揚揚、嗚嗚咽咽曲調的壎。我的壎就是我的脣舌,我生命的延長,我靈魂的獨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進關,闖蕩京華。我住在前門箭樓下的小客棧裡,柔和溼滑的京腔在議論我:這個北方的小牛犢子。哦,是的。牛犢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麼也沒帶——不不,我帶走了一樣東西,永生永世不可拋棄也無法拋棄,就是我的土性。

  ③帶著黑土地給我的足夠的營養,我離開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風吹不倒我這北方的棒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膚蘊藏的油性。有時候,我枕著塬,枕著海,閉上眼睛想到的卻是北方黑土地柔軟的懷抱;想到兒時睡過的樺樹皮搖床。我為此心神搖盪,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爾哈赤的雕弓拉成滿月,“玉馳嘶罷飛塵起,皁雕沒處冷雲平”;哦,挖參人如崖上的壁虎,沒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剛剛冷卻的火山口杉木蔥蘢,巖洞裡舉起了伐木人的炊煙;哦,田疇把黑色的壟劃到天盡頭,那裡,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較量著耐力和韌性。犁著,耕著,走著,沒有一點聲音。我的黑土地就是這樣一部悠遠的、孔武的、神祕的、充滿著內聚力的不朽經典。當然,在黑土的深層,也埋藏著古戰場鮮血鏽蝕的劍,也拋落了亡國之民的遺骸,也有過拼搏、絞殺、屈辱和失敗。即便是失敗,我的先人也是屢敗屢戰,不屈不撓。

  ④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相容著火山與冰岸,天池與地泉,針葉林與毛毛草,紅高粱與翼柔花,野性與柔情,愛腸與仇恨,嚴峻與溫馨,粗獷與粗疏,自強與自私,寥廓與孤寂。既有長久的四季輪迴,又有短暫的無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渾,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磣,既有寬廣又有偏狹,既有寧靜又有躁動,坦誠而又神祕,富麗而又貧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對你的愛也是又寬闊又稿狹,又坦誠又神祕的。我讀著你,想念你,夢過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壘,渴望超越當我遠離故鄉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數年之後,終於明白有一種東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給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⑤是的,讀懂黑土地這部博大恢巨集、幽遠深邃的自然、歷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時間的穿鑿和精神的反芻。如今,我頭上的野草榮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領略了一點她的教誨。她從我呱呱墜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陽春嚴冬和風霜雨雪教導我。她要我生來就成熟,就懂得什麼是滄桑,什麼叫堅韌,什麼叫忍耐,什麼叫不屈。黑非洲諺語說,創世之初,上帝賜給每個人一杯土,人們從杯中吸吮生命的滋養。北方黑土地給我的滋養令我受用無窮,也就鑄成了我終生的土性。

  ⑥不可改變,我北方的土性。因為,自我落生的時候,黑土地就給我打上了胎記。我的黑土鑄成的肌膚和魂魄不可改變,因為,我不能選擇也不願意改變我的籍貫。我為此感到榮幸——當我走在異鄉異域的時候,人們會頃刻間認識我和我的內涵:中國,北方,黑土地。

  《黑土地》閱讀習題

  1. 作者在文中多次寫到自己的“土性”,結合全文,請概括“土性”的含義。

  2. 根據文意,理解下列語句在文中的含意。

  1***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2***時間的穿鑿和精神的反芻:

  3. 文章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歷史,聯絡全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文章從童年人筆,卻又不同於一般作品所常見的對兒時的追憶與漫話,以洗練的筆觸,生動的描寫出童年時的情趣。

  B. 文章第③段寫“挖參”“火山口杉木蔥蘢”“伐木”等,形象地寫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產的富饒。

  C. 文章第④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表現了黑土地外在和內在的深摯與魅力,同時流露出作者渴望擺脫黑土地的思想情感。

  D. 本文語言明快,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處處洋溢著血與火的澎湃,張揚著作者的驕傲與激情。

  E.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寫出黑土地的自然、歷史和人生的真諦,表達了對北方黑土地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答:[ ][ ]

  《黑土地》閱讀答案

  1.自己的“土性”是指從黑土地中汲取滋養並逐漸形成的堅韌、忍耐和不屈的成熟品質。

  2.***1***我用黑土自由地創造物品;黑土地給我滋養,鑄成我的優秀品質。***2***要透徹理解黑土地豐富的內涵,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生活磨練後的感悟。

  3.表現了北方黑土地悠遠、孔武、神祕、充滿內聚力的歷史,給人一種強烈的歷史縱深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4.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