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學習差怎麼辦

  孩子上初中以後馬上面臨著青春期,青春期的特點就是逆反,你想讓他這麼做他偏不這麼做,初一、初二的孩子是“油鹽不進、刀槍不入”,幾乎無法教育。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生學習差的解決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生學習差的解決方法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反覆使用的方法將變成人們的習慣行為。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向學生做了如下具體解釋,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2***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紮穩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鍊學習意志。

  ***3***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4***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後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麼地方該詳,什麼地方可略;什麼地方該精雕細刻,什麼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5***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覆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絡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初中生學習差的表現

  ***一*** 學習無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證。

  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計劃,整天忙於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的安排。

  因此,看什麼、做什麼、學什麼都心中無數。他們總是考慮“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做什麼”。

  ***二*** 不會科學利用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從從容容。

  而有的學生雖然忙忙碌碌,經常加班加點,但忙不到點子上,實際效果不佳。

  有的學生不善於擠時間,他們經常抱怨:“每天上課、回家、吃飯、做作業、睡覺,哪還有多餘的時間供自己安排?”還有的學生平時鬆鬆垮垮,臨到考試手忙腳亂。

  這些現象都是不會科學利用時間的反映。

  ***三*** 不求甚解,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複,多次重複直到大腦中留下印象為止。

  它不需要理解,不講究記憶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學習。

  它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長久記憶,當學習內容沒有條理;

  或學生不願意花時間去分析學習內容的條理和意義時,學生往往會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

  依賴這種方法的學生會說:“謝天謝地,考試總算結束了。現在我可以把那些東西忘得一乾二淨了。”

  ***四***不能形成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知識體系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識經過學生輸入、加工、儲存過程而在頭腦中形成的有序的組織狀態。

  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再多的知識也只能成為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功效。

  有的學生單元測驗成績很好,可一到綜合考試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知識間的聯絡,沒有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這種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科之間,對各章節之間不及時總結歸納整理,致使知識基本上處於“遊離狀態”。

  這種零散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也很容易張冠李戴。

  二、學習方法不當的成因

  為什麼有的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呢?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

  當然,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會對方法的形成有影響,智力水平高的學生更容易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但在現在的中小學中,學生的智力水平差異都不太大,因此,它對方法形成的影響是有限的;

  學習方法不當的原因主要還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認識水平、動機水平、意志狀況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從學生個體出發的,是造成學習方法不當的內因。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教師、家長。

  同學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對學習方法的形成產生影響,也都是造成學習方法不當的可能原因。

  ***一***對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不少學生在方法上聽其自然,看不到科學學習方法的作用和意義,沒有嚐到正確方法所帶來的甜頭;

  以為磨刀誤了砍柴工,因而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研究和掌握先進的學習方法。

  ***二***對學習特點認識不足

  前面講到學習方法具有適應性,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適應各階段、各學科的學習特點。

  這就需要學生對目前的學習有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的方法。

  較大的變化——初中的課程內容相對簡單,進入高中以後,所學知識更加抽象、深入;

  初中生的學習對老師依賴性大,老師指導也很具體,而高中生的學習則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如果學生看不到這些變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適應。

  外語學習的特點——學習一門語言,需要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多記,而記外語單詞又是一種機械記憶,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區別。

  學習數學的方法就不適應於外語學習。

  ***三*** 對自身的狀況和條件認識不足

  學習方法除了要適應學習特點外,還要適應個體特徵。

  學習狀況——有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太好而妄自菲薄、過於謙單,認為自己一無所長、無可救藥。

  也有的學生因為學習良好而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這些不客觀的認識會使學生在運用學習方法的時候發生失誤。如自以為是的學生在制訂學習目標時往往會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個性特徵——每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身體狀況、生物週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個性。

  屬於“百靈鳥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屬於“貓頭鷹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學習動機缺乏

  動機缺乏的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學習熱情,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學習中沒有目標,得過且過,其學習行為完全是一種被動的應付。

  表現在方法上,必然會死記硬背、投機取巧、沒有計劃。一個喪失學習動機的學生,必然喪失深究學習方法的興趣。

  因此,那些在學習中無精打采、大叫“沒勁”的學生,十有八九方法不當。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時,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別是糾正一些不良的、已經形成習慣的學習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恆心。

  有的學生有掌握科學方法的願望,但在運用過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廢,造成有目標無結果,有計劃無行動。

  在學習上跟著感覺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學習效果也會糟糕得多。

  因此,學生在運用科學學習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家長或同學多鼓勵、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援來克服意志的薄弱狀態。

  ***六***缺乏指導與訓練

  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系統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對什麼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缺乏明確的認識,在學習中也不能自覺地加以運用。

  即使有的學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彎路之後形成的,並且是零散的。

  科學的、系統的學習方法很難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應該接受專門的指導與訓練。

  因此,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有關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課。

  作為學生自己,也應該多閱讀一些這方面的書籍,積極主動地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