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營銷推廣策略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可幫助企業發現市場機會,為企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盤點美國7大主流團購網站:運營模式各有特色

  據外國媒體報道,最近以來,團購網站和其它一些提供打折服務的公司都因其核心業務而日益備受關注,特別是該市場的領頭羊Groupon,正以風弛電掣的速度在全球各大城市擴張。或許是因為團購模式易於理解的緣故,Groupon的諸多競爭對手和相近的公司也都競相擠進這一市場,以此從中分得杯羹。

  以下為美國當前主流7大團購網站,其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幾乎大同小異,但從運營模式角度來看,還是各具特色,有所不同。

  1、Groupon

  Groupon是網路團購行業的領導者。據Crunchbase提供的資料顯示,Groupon目前為止已融資1.728億美元的資本。與任何一家團購公司相比,Groupon有著最為廣泛的服務範圍,其業務交易已經遍及全球140多個城市。在每個城市,Groupon每天都會在瞄準機會的市場推出一些折扣專案,如溫泉浴場和飯店等市場。如果有足夠多的使用者參與這些交易業務,他們就可獲得這些打折優惠,優惠券主要通過***進行傳送,另外,如果參與團購人數不足,那麼當日就會取消團購優惠活動,這樣就不會有客戶享受優惠了。由於每次交易的成功都依賴於足夠數量的參與者,因此,Groupon已經為其使用者建立了一些獎勵措施,以此拓展其提供的優惠措施。例如,Groupon鼓勵使用者通過***、Facebook或Twitter等分享打折方面的資訊,如果某使用者向其好友傳送Groupon的連結並在收到這些資訊的72小時內購買了Groupon優惠券,那麼該使用者帳號即可獲得價值10美元的Groupon信貸獎勵。

  2、LivingSocial

  LivingSocial是Groupon的主要競爭對手,其服務範圍遍及美國26個城市,目前已融資4400萬美元。LivingSocial的運營模式與Groupon模式有所不同,其不需要限定參與團購使用者的最低數量。但與Groupon相同的是,只有在交易執行期結束之後,優惠券才能被啟用和使用。LivingSocial在週一至週五期間的每一天都會推出一項優惠交易。除此之外,LivingSocial還使用不同的獎勵措施來鼓勵更多使用者參與團購,例如,如果使用者通過LivingSocial提供的連結來與其它使用者分享交易,只要有三位使用者通過該連結加入團購,則最初傳播該連結的使用者就可以享受免費交易。

  3、Gilt City

  Gilt City於近期從Gilt分化而來,目前服務範圍僅限於紐約市,與其它諸多競爭對手不同的是,Gilt City的每筆交易可以持續7天,每週更新一次,而不是每天進行更新。另外,與其他競爭對手售出更多數量的交易不同的是,Gilt City提供的折扣產品數量都是受限制,一直到售完為止。但與LivingSocial相同的是,Gilt City也未規定參與交易的最低使用者數量。

  4、BuyWithMe

  事實上,BuyWithMe運營模式與Groupon基本相同。BuyWithMe每天都在顯示主頁上提供一筆新交易,但每次交易的時間限定為一個星期。另外,儘管其每天都在主頁是提供一筆新交易,但在不同的城市,BuyWithMe所提供的交易數量也有所不同。BuyWithMe目前在美國5個城市提供服務,所籌集的資金約為2150萬美元。

  5、Tippr

  Tippr是另外一家團購網站,其服務主要遍及美國25個大城市,目前系由Kashless掌控,其自建立以來已融資500萬美元。與Groupon、LivingSocial和BuyWithMe等團購網站不同的是,Tippr每天在主頁上提供三項交易,而且每天至少更新一項。隨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加入,同時也為吸引更多使用者參與,Tippr也推出一了些獎勵政策,例如為大家提供的折扣越來越多等,不過,其增加幅度仍較為有限。

  6、Juice in the City

  Juice in the City是一家小型的團購網站,主要給媽媽們提供服務。Juice in the City與其它團購網站不同的一面是,其每天在網站提供的一筆交易都是為了吸引已有小孩的媽媽們。目前為止,Juice in the City服務範圍僅限於舊金山海灣地區,以及西雅圖-塔科馬***美國華盛頓州西部港市***地區,每天向這些地區提供一筆簡單的交易。此外,Juice in the City目前為止仍獲得外來投資。儘管Juice in the City一直承諾提供可信任和省錢的交易,但其一直沒有對參與每筆交易的使用者最低數量進行限制。交易購買之後,Juice in the City將通過***將優惠券傳送給買家,不過這種優惠卷在購買交易當日仍不能使用。

  7、We Give to Get ***WGTG***

  We Give to Get***WGTG***僅在芝加哥提供服務,每天提供一項新交易***WGTG將此稱為“GO-GO”***。WGTG與其它團購網站不同的是,使用者在WGTG網站註冊帳號的同時,也會自動註冊到慈善網站 in the City和LivingSocial等團購網站相似的是,WGTG同樣也沒有限制參與交易使用者的最低數量。另外,WGTG也是在購買交易之後再通過***將優惠券傳送給買家。

  二

  品牌的網路事件營銷案例

  在筆者看來,任何形式的事件營銷案例都不能脫離其“營銷”本質。“營銷”其實是一種溝通方式,不論你用什麼樣的方法,你都要針對你的目標人群選擇適合他們的溝通方式--而這種溝通方式最核心的問題,不是講述者說了什麼,而是聆聽者聽到了什麼。

  幾年前,網際網路第一次浪潮席捲而來,帶著破碎的泡沫而去,當時的一片哀鴻如今還猶在耳,第二波網路影響力又兵臨城下。

  一系列的數字讓所有投身於網際網路以及關注網際網路的人再一次熱血沸騰--CNNIC第21次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網民數已增至2.21億人。中國網民數增長迅速,2007年一年則增加了7300萬人,年增長率達到53.3%,在過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網民20萬人。目前中國的網民人數位於世界第一。中國網民人均上網時間3.28個小時,而電視平均的使用時間才只有1.21小時。

  龐大的使用者數量和如此高的使用者接觸度已經使網際網路徹底擺脫了幾年前被人稱為“除四大傳統媒體外”的第五類媒體的身份,而躍升成為與傳統四大媒體並駕齊驅的,甚至是超過了傳統媒體的重要媒體。

  選擇眾多,如何入手

  網際網路的存在以及其日漸重要讓所有的營銷人都興奮起來,而興奮之餘又多了一絲茫然--網際網路營銷究竟該如何做

  網際網路營銷的層面有很多,有EPR***網路公關***,有IWOM***網際網路口碑營銷***,有EAD***網際網路廣告***……

  網際網路營銷的手段也有很多,可以跟入口網站進行專題合作,可以投放公關軟文,可以根據不同網站的使用者人群進行形式豐富的網路廣告投放,可以做SEM***搜尋引擎營銷***,可以做IM營銷,可以做論壇營銷,可以做部落格營銷,可以做WIKI營銷,可以做流媒體營銷......

  如此多的手段讓人目不暇接,也讓人覺得無從下手--品牌的事件營銷案例到底該如何做

  在筆者看來,任何形式的事件營銷案例都不能脫離其“營銷”本質。“營銷”其實是一種溝通方式,不論你用什麼樣的方法,你都要針對你的目標人群選擇適合他們的溝通方式--而這種溝通方式最核心的問題,不是講述者說了什麼,而是聆聽者聽到了什麼。

  許多網際網路營銷手段只是一味地最求PV、追求點選率--在傳統廣告時代無法承諾的量化,終於在網際網路時代成為了可能。但是如果忽略了品牌想要溝通及傳播的本質,忘記了和消費者溝通你想傳遞給他們的品牌資訊,那這種營銷手段就是失敗的--除非品牌所追求的,就是像恆源祥那個挑戰消費者忍耐極限的廣告事件營銷案例所追求的效果一樣-“寧肯被罵,也要被記住”。

  綜上所述,網路營銷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似乎應該是:在綜合利用網際網路媒體***包括網際網路官方媒體和自媒體***的基礎上,讓儘可能多的目標消費群體接收到品牌想要傳達的資訊。

  事件營銷是個思路

  “事件營銷”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網際網路上諸多火爆事件讓網際網路營銷人越來越意識到“事件”的力量--如果可以製造一個事件讓許多人關注,或者藉助一個本身就已經有很多人關注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恰當”地植入品牌資訊,那麼不僅保證了高關注度,更保證了品牌資訊的正確傳達,可謂是一箭雙鵰。

  一個讓筆者較為鄙視但是卻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是前陣子比較火爆的“蘭董”事件營銷案例。

  “蘭董”,一個號稱身價億萬的“70後”富婆,在網上釋出了一個視訊,大罵“80後”和“90後”,言語極盡侮辱鄙視之詞。“蘭董”竭盡所能顯示自己的富有,並用極其挑釁和輕蔑的言語和肢體動作去輔助她想表達的核心思想--“蘭董”火了,在“80後”、“90後”甚至一些“70後”的謾罵聲中名聲大振。

  “蘭董”似乎意猶未盡,一個視訊不夠,繼而接二連三推出了一系列視訊,一定要把網友對於自己的憤怒激發到極點,直到“忍無可忍”為止。此舉意義何在一個網站為了推廣自身,增加流量而作的跳樑小醜之舉而已。

  “蘭董”的所有視訊和照片都十分醒目地打著“woyo”這個網站名字***其中大部分還是水印,轉載的時候也無法去掉***,到後來推出的視訊更是鮮明地打上了“蘭董”在woyo的空間地址。

  一個網站,為了知名度,為了流量,已經無恥、可悲到這***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樣的地步了麼--這叫什麼非常規營銷名人效應還是所謂的“事件營銷”--筆者給它起了個名字:“激怒式營銷”。

  “蘭董”竭盡所能顯示自己的富有,並用極其挑釁和輕蔑的言語和肢體動作去輔助她想表達的核心思想--“蘭董”火了,在“80後”、“90後”甚至一些“70後”的謾罵聲中名聲大振。

  “蘭董”似乎意猶未盡,一個視訊不夠,繼而接二連三推出了一系列視訊,一定要把網友對於自己的憤怒激發到極點,直到“忍無可忍”為止。此舉意義何在一個網站為了推廣自身,增加流量而作的跳樑小醜之舉而已。

  “蘭董”的所有視訊和照片都十分醒目地打著“woyo”這個網站名字***其中大部分還是水印,轉載的時候也無法去掉***,到後來推出的視訊更是鮮明地打上了“蘭董”在woyo的空間地址。

  一個網站,為了知名度,為了流量,已經無恥、可悲到這樣的地步了麼--這叫什麼非常規營銷名人效應還是所謂的“事件營銷thldl.org”--筆者給它起了個名字:“激怒式營銷”。

  悲哀與憤怒之餘,整個事件營銷案例的策劃和執行過程有很多地方還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

  策劃之高明1--“植入”而非“直述”:製造一個話題人物,以人物為核心引起網友的關注,再置入網站資訊,繼而提升網站知名度--只不過,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一個更能引起人們關注的負面人物***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策劃之高明2--“借勢”:恰逢一個“90後”女孩大罵“80後和70後”的視訊大火,於是策劃者趁熱打鐵,推出一個“70後大罵80後和90後”,罵得更加變本加厲,讓事件再次升溫。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