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知識點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城市化的考試中常用的知識點歸納總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城市化相關考試知識點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1、城市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就是城市形態

  2、城市形態和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一般在平原地區為團塊狀***成都、合肥、華盛頓***, 河谷地帶為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山區或丘陵地區為分散式***重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1、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不同型別。

  2、同一類活動在城市空間上聚集形成功能區。每一個功能區是以某一種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型別的用地。

  3、城市中一般有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還有文化區,行政區。

  4、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階住宅區多建在城市的外緣,環境好;低階住宅區分佈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環境較差。

  5、商業區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幹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帶狀。

  6、商業區和中心商務區***CBD***的區別:

  功能上:中心商務區除了是商業活動中心還是服務中心;

  分佈上:中心商務區只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建築上:中心商務區是全城最高大密集的。

  7、工業區一般分佈在城市的外圍,但靠近交通幹線。

  8、工業區的分佈與風向:工業區應分佈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

  季風區城市工業區的佈局應避開對吹的風向。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同心圓模式***平原地區經不斷的遷移形成 如:成都***;

  扇形模式***交通 如:瀋陽***;多核心模式***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

  2、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其他還有歷史文化等社會原因。

  3、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兩個方面。

  一般來說,穿過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幹線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離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4、根據付租能力來決定土地的用途,那麼一般城市的佈局

  從裡向外依次為: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5、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會發生變化的,城市建立初期一般是工業區在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工業區逐漸外遷,城市中心可能被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

  6、進行城市佈局最主要是處理好居住區和工業區的關係:

  居住區和其他工作地點之間要有便捷的交通;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佈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應佈置適當的衛生防護帶。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的等級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2、我國城市等級劃分:特大城市>100萬 大城市50萬~20萬

  中等城市20萬~50萬 小城市<20萬

  3、城市有購物、就醫、上學等很多服務功能,接受該城市服務的人口在空間上的分佈就是一個城市的服務範圍。服務範圍通常不固定,也沒有明顯的界限。

  4、小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範圍比較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相對較大。

  5、城市的等級能夠提升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如資源狀況,交通條件。

  6、上海發展的優越地理位置: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有發達的鐵路網連線長江流域和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也位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東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構成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

  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

  3、從德國南部城市的研究中得出***理論模式***:

  不同城市的服務範圍呈大小不一的六邊形等級較高的城市的服務範圍包含了多個等級較低的城市的服務範圍就整個區域而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是層層巢狀的。

  第三節 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主要體現在: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包括推力***離開鄉村的因素***: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拉力***城市的吸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交通便捷;文化設施齊全。

  4、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它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和區域經濟還是相互促進的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低。

  4、城市化不僅帶來聚落形態的變化,還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程序

  1、城市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現象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

  2、1950年前城市化速度較慢,1950年後城市化速度很快,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二戰後城市化速度很快,比發達國家的任何時候還要快。

  而發達國家加速城市化起步要早於發展中國家,因為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加速發展要早於發展中國家。

  3、世界城市化浪潮:19世紀在歐洲,20世紀初在北美,20世紀中葉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二戰後政治上獨立,經濟發展迅速***

  4、各國城市化的程序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

  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 ***<30%***城市化水平低,發展慢;

  中期加速階段***30%~70%***市區出現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的問題,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成熟階段***>70%***水平高,城市人口增長緩慢或停滯,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5、世界各國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

  發達國家大都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處於初期階段和中期加速階段,中國是處於中期加速階段。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城市土地質量下降;水迴圈發生改變以及水質和水量發生變化;改變小氣候,產生“熱島”效應。

  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但過快的城市化會使環境質量下降,出現環境汙染。

  3、城市大氣汙染來源於城市居民生活的煙塵,工礦企業的煙氣,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水汙染來源於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噪聲汙染主要來自交通、工業生產、建築施工和社會活動。

  4、在城市化過程中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提出了要建立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

  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汙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的汙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觀儘可能與山、河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迴圈。

  5、根據我國城市化的情況,得出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

  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加。

  緩解壓力的措施: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