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竹的抒情散文精選

  漸漸地,竹筍長大了變成了蒼勁挺拔的竹子。竹子一節一節的,彷彿是一根根藕連線起來的。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篇一:竹

  我最喜愛的植物,不是那“凌寒獨自開”的梅花,不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而是那重節重信的竹子。

  竹,別名竹米。屬於禾木科植物。有低矮似草,也有高大如樹。有的可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有的可以通過開花結果繁殖。成年竹一般通體碧綠,似一塊綠琥珀。竹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節數一般有10—15節。

  它分佈在亞熱帶地區,熱帶地區,暖溫帶東亞,東南亞,印度洋,太平洋島嶼上。我國四川,湖南,浙江的安吉市,臨安市,德清市均有它們的足跡。

  竹的品種很多,有慈竹,有單竹,有湘妃竹,又琴絲竹,還有鳳尾竹。但我最喜歡的便是黑竹。

  黑竹,又名紫竹,烏竹,墨竹等。在印度,日本,歐美,中國幾乎都能看到它們。它與一般竹子有點不同:新竹綠色,秋冬之時有黑色斑點,此後便是黑紫色。屬於散生竹,一般高1—10米,莖長0.5—5釐米。葉片披針形,長4—10釐米。它一般在一年之內或在三年之內變成紫色。

  竹子對生活條件要求不高。它們不怕冷,甚至耐寒只-18攝氏度。這一點可以和“凌寒獨自開”的梅花相媲美。喜光耐陰。

  不僅如此,竹渾身都是寶。【本草綱目】中談到:“淡竹葉氣味辛平,大寒無毒。主治:心煩,小便不利,口瘡,目痛,失眠,中風等症狀。”

  有的竹子莖杆中部,也可以用作藥材。比如紫竹的莖杆部,主要用於煩熱嘔吐,肺熱咳喘,衄血,妊娠,百日咳,急性胃腸炎等症狀。

  竹子不僅有觀賞價值,藥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有高尚的品德。

  古人云:“竹有七德:其一德,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其二德,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其三德,竹外直中空,襟懷若果,是曰虛懷;其四德,竹有花不開,素面朝天,是曰質樸;其五德,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其六德,竹雖卓爾,卻不似鬆,是曰善群;其七德,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卓爾,善群,擔當謂之竹之七德也。”

  人民寄予竹很多期望,竹也是歷代以來人們稱頌的物件。這就是我喜愛竹的原因。

  篇二:竹緣

  作者:中條護林人

  竹子在北方是比較少見的,偶爾有,也大多是在家庭院落的影壁前後或者公園某處有幾株或幾十株不等,由於氣候、地理的原因成片的竹林很少。

  我見的最多的竹子是在中條林局院子內,院子西側靠近圍欄處有一小片竹林,大約有三百多株,鬱鬱蔥蔥,周圍長有冬青、塔鬆和一些不知名的樹種。工作之餘,在竹林旁邊轉轉,看看竹子的長勢,瞧瞧竹子的枝節。

  我喜愛竹子。在我生長的農村,竹子被看做一種高貴、高雅的象徵,大戶旺族、書香門第人家一般在庭院栽植幾株竹子,雖然只是寥寥幾株,已經提升了庭院主人的品味,從中透射出家庭的文化修養、經濟狀況。

  我喜愛竹子,因而也喜愛文人墨客讚揚竹子的文章。古人多以高雅、虛心、樂於奉獻的美德來讚揚竹子,歷代寫竹子的文人舉不勝舉,而尤以清代鄭板橋為最,他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流傳千古的佳句,可說把竹子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子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貧瘠的土壤,還是岩石的縫隙,她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生存,一年四季經受著狂風暴雨、嚴寒酷暑,但竹子始終“咬定青山”、頑強向上、無怨無悔。明太祖朱元璋的《雪竹》“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詩人鄧括的《題畫詩》“階前老老蒼蒼竹,卻喜長年衍萬竿。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都是人們讚頌竹子的經典名句。

  我喜愛竹子,特別是有關竹子的圖畫,我國古代有許多畫竹的名家,竹畫我國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出現,隋唐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王維、吳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現繁榮,到了明清兩代,竹畫的技藝達到了高潮。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堪稱為一絕。他擅畫蘭、竹、石、鬆、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藉助於筆墨,揮灑成“畫中之竹”。原山西省林業廳廳長李裡是我們三公村人,李老師從董壽平大師,擅長畫山水、梅竹,山水源於他對三晉大地的熱愛,梅竹代表著李老做人的精神風格。2011年在村裡舉辦了他的書畫展,2013年李老將自己創作的14幅大型畫作展出並贈送村裡,今年出版的《三公村志》就有李老的書畫作品。我沒有見過李老的面,但看過李老的作品,感到他的作品有一種清雅之風,有一種自然之美,有一種家鄉情懷。

  我喜愛竹子,因為竹製品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的家中就有竹子製作的竹涼蓆、竹傢俱、竹膠板、竹筷、竹椅、竹掃帚、竹工藝品等,可見竹子已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篇三:讀竹

  古時候用竹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用竹製成的筆叫竹筆。竹文化源遠流長。竹子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被列入人格美的範疇,它的內涵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優良品格和美學精神的象徵,為歷代文人騷客所讚揚。

  讀竹,讓我懂得了不畏逆境、奮勇向上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它就是這樣,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生存,衝破土層,衝出一片綠,紮根布莖,不畏強風,這就是它的秉性。它披枝散葉,青蔥欲滴;它附璧而生,傲然挺拔;它搖風弄舞,裙舞婆娑。它有“雪壓竹頭低,底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日與天齊”的樂觀和豁達。它絕不會因為一時的困境而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會因為一時的落魄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讀竹,讓我懂得了與世無爭,“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風與蝶”。它心無雜念,甘於寂寞,遠離塵世喧囂,依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豔,可謂是草木之中的陶淵明。

  讀竹,讓我懂得了虛心。“高節人相逢,虛心世所知”,無論貴賤,它都虛心以對。它高貴而不嬌氣,即使身處荒郊野鄰,依舊生機盎然。它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具虛心,更讓人無限景仰。春天,它虛心春雨給它的打擊;夏天,它虛心接受夏日給它的制熱;秋天,它虛心接受秋風給它的蕭瑟;冬天,它虛心接受冬雪給它的重量。

  竹,真可謂是草木中的豪傑,集各種美好的品性於一身。難怪其為歲寒三友之一,又位列四君子之一。也難怪蘇東坡會發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