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燭影搖紅推薦

  《燭影搖紅》是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創作的最後一首二胡曲,作於1932年,此曲是一首舞曲,借廣東小曲中的標題採用三拍子的華爾茲節奏,將繼承和借鑑相結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二胡曲《燭影搖紅》的相關推薦,希望大家喜歡!

  二胡曲《燭影搖紅》的創作背景

  燭影搖紅,原是詞牌名和曲牌名,調名來源於宋代詞人周邦彥。從詞面上來看,這個詞牌的意思是寫燭光,一支孤零零的蠟燭在燃燒,它的光和它晃動的影子交織在一起,此時紅色的火焰在黑暗中顯得是那麼無力,但是又不得不盡力的燃燒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熱帶給別人。劉天華此曲創作於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正值日寇佔領東北全境,成立偽滿洲國,中華民國風雨飄搖,國難當頭、民族存亡的關鍵之際。此曲以《燭影搖紅》為題,緊扣中國韻味的華爾茲舞蹈旋律示意,其“風景不殊正自山河有異”的奮爭、警示、鞭策、覺醒寓意不言自明,飽蘸著借歌舞之事發興亡之慨的象徵寓意。

  二胡曲《燭影搖紅》的鑑賞

  這是一首有畫面的樂曲,它所表現的意境,有人這樣描述: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了一個華麗、輝煌的舞會場面,舞會的女主人面帶微笑,婆娑而舞;眾多賓客們也在華麗、激情的曲調中翩翩起舞;但是聽者好像又看到女主人心中蘊含著的惆悵,其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此曲是中國式的華爾茲二胡圓舞曲,基調是輕快中見哀傷、歡愉時現無奈、沉醉裡出感慨,分明於翩翩起舞、盡情歡樂中見強顏歡笑、抑鬱悲憤與亡國破家之痛,具有象徵意味,含蓄、內蘊,頗懷警示之韻、憂患之味,是提防沉淪、喚醒沉睡的劃時代警示之作。縱觀《燭影搖紅》的歷史文化淵源,憂思難耐、悽清難遣當是其基調,亡國破家、哀輓憂患當為其主題。

  《燭影搖紅》創作的年代有其深厚的時代背景,該曲以樂景寫哀景的象徵標題與旋律抒寫出一種大廈將傾、狂瀾近倒、當以警醒的末世感傷情結,潛藏著“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因以涕下”的時代感慨;可謂一首於輕快旋律中透露出憂慮、歡樂場景中體現出哀傷的,表現了美麗的清冷、無奈的歡快、沉重的苦悶與不可預測的亡國破家痛恨交織在一起的,具有象徵暗示意味、清冷焦慮情懷的“悲愴奏鳴曲”。其標題是詩意化的,然而融人了悲憫與警示;其節奏是西洋舞蹈化的,可又透露出縷縷憂鬱與感傷;其曲式是傳統變奏化的,卻頗具慨嘆與長恨的意味;而題材則飽蘸著深沉的時代覺醒、民族憂患與國家興亡意識。

  對於此曲的演奏,首先要習慣於3/8,12/8這種民樂很少接觸的節拍形式,知曉這種節拍的輕重韻律,才能奏出其中韻味來。因此,用弓上的輕重,尤其是連弓要有節拍輕重的感覺,凡具有停頓的地方要富於彈性,要帶有舞曲音樂演奏的特點。此曲是劉天華的絕唱,是他在創作眾多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作品中,極富有浪漫色彩的一首曲子,在演奏中也應當包含這種感情。

  二胡曲《燭影搖紅》的作者簡介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1918年他在貧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發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生活無出路的憤懣心情。其後,他創作的《苦悶之謳》***1926***、《悲歌》***1927***、《閒居吟》***1928***以及《獨弦操》***又名《憂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動人的旋律,或憂傷壓抑,或悲憤激越,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中苦悶、徨,要求變革、掙扎、奮鬥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進操》***1927***,音樂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憧憬美好未來的喜悅心情。

  《光明行》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的弦琶音進行和轉調手法;《改進操》吸收了古琴上綽、注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顯示了國樂改進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鳥語》***1918~1928***吸取民間單絃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音樂活潑生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構原則寫成的一首優美抒情的二胡曲。劉天華掌握了民族器樂的創作規律,又大膽地吸取西洋音樂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的音調,又有新穎獨特的表現特點,仍保持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