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反思總結

  《幸福是什麼》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文《幸福是什麼》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反思本節課,我覺得對重點詞句的品讀還不突出。在學生學習時應該找出課文中心的句子***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品讀析句時,先理解詞語“義務”,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後圍繞中心句找出文中相對應的事例一一品讀感悟。這樣直奔課文中心,再緊緊圍繞中心展開教學活動。這樣既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又能節約點時間去積累本課的好詞佳句,或者同學之間交流有關幸福的名言。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所注意的細節。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篇2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閱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字意蘊,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裡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援,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著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匯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著套入文字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篇3

  我把這篇閱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定為: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義。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在學生默讀全文後,要求找出重點句***智慧女兒的話***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後抓住文中三個孩子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通過朗讀、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著我讓學生聯絡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之後又出示了幾組不同身份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讓孩子們體會幸福的真諦。

  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些關於幸福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一方面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語言。課後要求學生回家與父母交流,然後讓他們動手寫下自己對幸福的理解。金琳寫道:“媽媽告訴我,幸福無處不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如:看著睡夢中孩子安祥的臉龐,媽媽會感到幸福;看著馬路上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相互攙扶,這是一種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幸福……”李倩寫道“我與爸爸在暢談中,爸爸問我:‘當你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大肚子阿姨時,阿姨摸著你的頭,向你表示感謝,當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時,看到小弟弟學會後那高興的樣子,你的感覺怎樣?’媽媽問我:‘當你把一首新曲子彈出優美的旋律,當你在參加社群朗誦表演取得成功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我明白了,原來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臉裡,在我的努力中,在別人的讚美聲中……”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尋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遠的路,要經歷很長時間,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伸出自己的雙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自己總能夠從課堂中發現不足之處。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理解,不很妥當。如在學生了解文中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幸福後,再交流對幸福含義的理解,這時對課文中重點句理解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