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文章優美文章

  春節是那麼熱鬧、那麼開心,既有全家的團圓又有朋友的相聚,既感受節日的喜慶,又能體會傳統的習俗,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過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

  老北京的民謠唱出了以前對春節的期盼。昨天二十三,可現在高樓中的我們誰還會想到今天是灶王昇天?想起幾年前在農村,廚房的灶臺前總貼一幅灶王像。一張樸實的木刻版畫,記憶中灶王總有兩撇兒小鬍子,旁邊滿滿的擠著一堆人。不過灶王是最大的,其他的都小許多。在畫的上面有幾排我們叫做“蘿蔔錢”的剪紙。像金字塔一樣站在上面。畫像兩邊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恐怕這物件現已不多見。

  以前過年村裡總有幾家要殺一頭豬。我看過幾次殺豬,村裡幾個粗壯的漢子把豬綁起來,幾個人按住,一個人用刀子插進豬脖子,刺穿心臟……整個過程中豬的眼睛都是被一塊紅布蒙著的——這是一個傳統。或許你會認為這很殘忍。沒錯,這的確很殘忍。但又有幾個人能為保護生靈而終生吃素?殺它們是對自己心靈的蹂躪,但有些吃肉的卻看不起那些為他們殺豬的。

  豬全是自家養的,吃的是五穀雜糧,長得天然健康。每次殺完豬,主人家都會把最好的幾塊肉給村裡的老人送去,其餘的便是各家分分賣了。這時主人家不會計較錢的多少,當然鄉親們也不會讓人家吃虧。農村人厚道,買買賣賣的不是錢,那是感情。

  算著日子還有七天過年,聽聽窗外只是汽車的鳴笛和風的呼嘯。據父親講,他小時候過年前十幾天便是鞭炮聲不斷,家家張羅著置辦年貨。是啊,就是我小時候,家家現在也都開始忙活開了,打掃房子、買鞭炮…人人臉上喜氣洋洋。可現在,人人都還在為錢拼搏著,好像把年忘了。政府開始限制燃放煙花,說PM2。0過多。但這再多多的過化工廠嗎?化工廠給我們帶來生活用品不錯,但煙花不是更使我們心情快樂嗎?放鞭炮是我們的一個傳統,它更烘托出年的味道。不知為什麼,那硝煙的味道總令人那麼開心。

  今年是癸巳年,再過幾天就是甲午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使年有如此韻味,我似乎又聽到了鑼鼓喧天;又看到了神龍飛舞;又聞到了母親包的餃子的香味。

  我喜歡過年!

  :過年

  今年春節,我有幸回到了相別8年的家鄉──湖北,與爺爺奶奶一起度過了盼望已久的新年,這一次的團聚我似乎更瞭解了家鄉的民風民俗,同時也有所感悟。

  首先介紹一下年俗吧!湖北的一年中一共分為三節,以過年最為隆重,從臘月初八起,一直準備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東西為最多,如晒“凍米兒”。燙豆糕兒、打“糯米粑”等等,豐富極了!特以凍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準備過年食物,女性負主要責任,男的以清理債務為重點。應收的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財納福,過一個快樂新年。可貧窮人家是:“三十的躲貓兒,初一的大擺手”。意思是:過年怕債主逼債,到處躲藏,到正月初一就好了,因為從三十夜到元宵節。債主決不能向債務人討錢,可以放心大膽了。年夜飯這個名詞,在湖北稱“年飯”或“團年飯”,時間多在正午或天亮前,那一天說的話要吉祥如意,為了防止兒童口不擇言,特在廳堂上張貼“不禁童言”或“百無禁忌”的紅紙條兒。飯畢,長輩發紅包、晚輩收壓歲錢,晚間禁例大開,閤家同樂。燈火齊明,通宵達旦、謂之守歲;東方未白,大放鞭炮。出天方,開大門,迎接大年初一。

  看到了湖北的年俗,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春節,家裡來了許多親戚,在團圓飯時,大家都忙於敬酒,說些祝賀的話語,坐在旁邊的我,總覺得很不自在,吃過年夜飯,他們都忙於應付著發來的手機簡訊,直到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大家又坐在沙發上享受著晚會的節目,時不時鼓鼓掌,笑一笑,看完後時間不早所以就上床睡覺了,想到這裡,我頭腦裡突然冒出一個從來沒思考過的問題:除夕夜我們能做的最溫暖的事情是什麼?是啊,傳統的年俗的確非常吸引我們,但是現在看來又保留了多少呢?一切的快樂彷彿都被現代高科技取代了。吃頓團圓飯,發發紅包,看晚會,每年春節都是同樣的程式,每次我都等著盼著新年的到來,但是等它過去了,卻又覺得平淡無奇,沒有多少值得回味。雖然這也很溫馨,但我總覺得少了些更樸實的東西。

  春節的基本意義,就是,在一年中只有這個時段很多人才有機會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團聚,所以我希望春節能夠在中國逐漸變化的情況下,保持原有樸實,美好,溫暖的樣子。

  :過年

  一年一度的春節在期盼中如約而至,兔年蹦蹦跳跳的向我們走來,過年了。

  記得小時候,總是很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拿壓歲錢,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快樂的事,總是伴隨著春節一起到來。不過,長大了以後,很多的習慣都隨著時間流逝而一起消失了,但唯有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春晚的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在生活中沒有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判春晚的質量下降,不再像以前那麼精彩,而是變得很無聊,其實我覺得,不管怎樣,春晚的節目都是經過層層選撥、重重彩排出來的,裡面都包含了導演和演員的付出和汗水。即使是出於對他們的尊重,我們也應該抱著一種感謝的心態去欣賞,即使不如我們想象中的完美。

  過一年,又長了一歲,可是越大,就越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人們拜年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種多樣,從電話拜年到手機簡訊拜年,再到今年流行的微博拜年,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輕輕鬆鬆的給朋友家人百拜年問候,也正是因為這個,大街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拜年的人也越來越少。大年初一,除了清晨幾聲寂寥的炮響以外,街道上顯得冷冷清清。無可厚非,資訊通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與此同時,是不是也淡薄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過年和好久不見的同學們一起去放煙花,煙花在天空中美麗的綻放,照亮了我們燦爛的笑容,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也浮現在腦海中,凜冽的寒風吹過,但心府卻泛起了陣陣溫暖,我很慶幸,我們一起長大,我們那麼熟悉。對著美麗的煙花祈禱: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其實已經過了很多個年了,但每到過年的時候,還總是會小小的激動以下,不知道是發自內心的,還是一種習慣性的激動。可是不管怎樣,我還是很喜歡這個節目,畢竟在這個節目裡,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