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課外學習指導方法

  學語文課外學習為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協調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對於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一、課外識字,豐富庫存

  識字是一年級學生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清代文學家王筠說過,“蒙養之時,識字為先。”從識字、閱讀與寫作三者的關係來說,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

  根據新課程關於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要求,識字並不單純圍繞課文進行,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把識字面擴充套件到他們所接觸的廣闊的生活空間。為此,教科書設計了開放性識字活動——在生活中識字,意在引導學生把識字活動從課本引伸到生活,從課內引伸到課外,從學校引伸到社會。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參觀、遊覽等形式,拓展學生識字的時空,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由快樂地識字。比如利用廣告牌、車站牌、宣傳牌等識字,也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活動,如來到超市,認識食物及各種商標的名字,還可以讓學生從報紙、食品包裝袋上剪貼一些生字,製作識字小報等,拓寬識字渠道,進行課外識字指導,使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將學過的識字方法付諸實踐,以擴大識字量,最大程度提高識字的靈活性。

  二、課內外相結合,感受讀書之樂

  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學生有了閱讀的衝動,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滲透一些讀書的方法。對低年級的孩子,教師可以採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樂於接受的方法,例如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唱遊讀;一些詩詞也可以用此種方法。

  另外,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標地配合教科書選擇一些學生喜愛的書籍,制定每期的讀書目標;利用周邊有利的環境,如書店、超市的書櫃、網路或者班上的讀書角,營造讀書氛圍;還可以與同學、教師交流中找到好的讀書方法。這樣在他們拿到書的時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課內的方法指導課外的閱讀,當學生找到了開啟閱讀的鑰匙,推開閱讀這個神奇的門時,便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就會愛上書籍,從而自覺去讀喜歡的書籍,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三、課內外相結合,享受寫作之樂

  1.寫“生活隨筆”

  記日記、寫片段是中年級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們要教給學生如何從五彩繽紛的生活中選擇日記題材,如何將生活變成文字,將文字還原成生活。可以結合著單元訓練重點,組織小範圍的採訪活動、餵養小動物、植樹種草,參觀工廠等,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洋洋灑灑幾百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字,不嫌少。從身邊的小事到社會的大事,皆可納入筆端。目的是培養學生選材、組織素材的能力。

  高年級應重點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的指導。我們要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找出一些奇特的現象,鍛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入手:組織參觀遊覽活動;訪問名人;社會調查;當語言文字小醫生;設計廣告詞;寫、貼春聯。讓學生在體驗中豐富情感,增長閱歷,增長知識。

  2.傳“讀後感接力本”

  寫作首先要有大量的閱讀作基礎,在班級中開展讀後感日記接力棒,寫後可以請家長或同學點評,這樣既便於學生相互傳閱、學習,又滿足了多維度交流的需要。“讀後感接力本”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為全班同學創設了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日記的內容與形式。

  這些訓練方式非常受學生喜歡,學生願寫、樂些,寓“寫作” 於無痕中,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寫作。

  四、課外學習有助於養成學生良好習慣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可見習慣的重要性。通過實驗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均有了明顯的轉變。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上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發言踴躍,學生的學習負擔真正得到了減輕,學生有更多的活動、交往的時間。同時,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得到顯著的發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參與,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能提出富有啟發性的、新穎獨特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有較強的表現自我的意識,他們敢於隨時大膽地提出問題,敢於獨立發表與眾不同的意見,敢於指出書本和老師的錯誤,敢於對他人的發言作評價和補充,合作意識明顯增強。思維靈活,創新意識逐步增強。通過課外學習,很多孩子在行為習慣方面發生了變化。他們會把自己的言行與書裡的規範作比較了,而且會約束自己不好的行為了,那些曾經讀過的美好純潔的句子,正如潤物無聲的春雨,對學生來說,真正做到了“進我耳,入我心”,時刻指導著他們的言行與思想,指導他們怎樣才能做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對深化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地推進作用。

  由於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個性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語文課外學習研究活動不可能要求全體學生齊步走,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個性的差異進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