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是哪國人

  莫里哀是世界文學史上的戲劇大師,原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乃是他的從事戲劇事業的藝名,為常春藤的意思。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莫里哀出生於法國巴黎,是純正的法國人,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父親是一位花錢購買了“國王侍從”身份的掛毯商和宮廷室陳設商,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以後能夠繼承父業,或者成為一位律師。他將其送進貴族子弟的學校就讀,購買了一張奧爾良大學法學碩士的文憑,可是莫里哀對於經商亦或是法律都沒有興趣,他深深地愛著戲劇事業。

  然而,莫里哀的家庭並不同意他從事戲劇,於是,21歲的莫里哀離開了家,和同伴一起建立了一個“光耀劇團”演出。劇團的演出並不成功,莫里哀背上了債務,劇團也倒閉了,他被拘留,一直到父親將其保釋才重新獲得自由。

  之後的莫里哀繼續向著他的戲劇之夢而努力,他加入了另一個劇團,離開了巴黎,在法國的西南地區開始流浪。流浪中,莫里哀熟悉了法國的社會,瞭解了法國民眾的生活。他學習了鬧劇和“即興喜劇”,為日後的喜劇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回巴黎之後的莫里哀開始創作喜劇,併名聲大燥。他終於在他熱愛的戲劇事業上獲得了成功,他成為了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創造者,他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他在歐洲的戲劇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情史

  《莫里哀情史》是一部以莫里哀的生平中那流浪的十二年來展開劇情的電影紀錄片,在21歲的時候,莫里哀離開了家庭,和朋友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個劇院。但是劇院運營的並不成功,1644年,劇院倒閉了,莫里哀變得負債累累,而他又沒有那經濟實力去償還這筆債務,便被抓捕入獄了。後來,莫里哀的父親將其保釋了出來。

  前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泯滅莫里哀對於戲劇的熱愛,他參加了另一個劇團,並跟著這個劇團離開了巴黎,在法國的西南一帶流浪。這一流浪就是十二年的時間。在這十二年流浪之後,莫里哀重回巴黎,到處演戲,不斷創作劇本,他的戲劇事業蒸蒸日上。

  但是,這十二年的時間裡,莫里哀做了什麼,他待在哪個地方,他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沒有人知道。後來,有的史學家聲稱在這十二年的時間裡,曾有人發現了莫里哀的蹤影。

  利用莫里哀這十二年的未知經歷,勞倫·泰拉德創作了這樣的一部電影紀錄片——《莫里哀情史》。他集中於這十二年的時間中莫里哀與喬丹恩先生的關係來展開劇情:喬丹恩是一個很富裕的中產階級,他喜愛戲劇表演,痴迷莫里哀在戲劇中的人物表演。就在他沉醉在莫里哀創造的人物的時候,莫里哀喜歡上了喬丹恩的妻子——愛米爾,就這樣,莫里哀開始了他的情史。

  莫里哀喜劇特點

  莫里哀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那個時候的法國資產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這也就決定了莫里哀喜劇的特點。在他的筆下,正面的人物是那些常常被嘲諷的僕人、佃戶和工匠,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地主等反而是他批判的物件。

  莫里哀的喜劇特點有很多,首先,他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反對封建教會的傳統,他的戲劇具有較強的民主傾向。他的代表作《達爾杜弗》就是一個典型的對教會的偽善和封建貴族的腐朽進行了尖銳批判的作品。

  其次,他成功地塑了一批性格鮮明的藝術典型,偽君子達爾杜弗、吝嗇鬼阿巴貢等等都是他筆下創造的有著鮮明性格的人物。

  再次,他創作的喜劇取材於現實生活,他非常注意從民間鬧劇的創作中吸取營養,因而他的戲劇富有民族特色。在十二年的流浪生涯之中,莫里哀接觸到了民間生活,學習了鬧劇,因而為他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第四,他基本遵守古典主義法則,但他不恪守這個法則,在這個法則的基礎上,莫里哀也會有做突破。《丈夫學堂》和《夫人學堂》便是莫里哀運用古典主義創作規則所寫的兩部喜劇。

  最後,他與其他一味追求典雅的戲劇不同,他將日常用語搬上了舞臺,更加親民,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容易戳中人們的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