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讀書筆記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篇二

  《論語》心得之《理想之道》

  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心的感悟。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當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時常常會忽略了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一個人內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每個人就在這樣一個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真正看見自己心底的願望呢,往往我們被遮蔽的是心裡真正隱祕的心靈的聲音。

  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尚,而在於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往往我們不缺乏巨集圖偉志,但我們缺乏到達那個志願之前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那條切實的道路。

  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當每一個人已經習慣於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歡欣的表演,認為這就是自己的理想,這是成功的職業,在這個時候還有多少心靈的願望受到尊重呢,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離開職業角色之後反而覺得倉惶。

  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在自然生活中,在認知內心中,你越淡定越從容,越捨棄那樣一些激烈的、巨集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也許你就會有了更多的依據,這一切是為了讓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可以有擔當,能夠勝任,能夠做到最好。

  孔子“士”的標準:

  最高的標準就是你出去可以做到不辱君命,這就叫做士了。老師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篇***。他說的最高的標準就是一個人他的行動之間,自己知道什麼是禮儀廉恥,也就是行為有所制約,有內心堅決的做人不妥協的標準;而這個人要有用,就是你要為社會做事,孔子講的並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內心的修養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麼樣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這可不容易,因為你不知道你所拿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令箭,什麼樣的金牌,讓你去做說什麼事情都能做到嗎?

  第二等,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就是孝悌之義。在宗族裡面大家認為你士一個孝子;而在鄉黨鄰里之間大家以你為兄弟,你能夠對所有人都是親和的,你能夠把你那種人倫的光芒放射出來,用一種愛的力量去整合周邊,不辱祖先。

  第三等,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說那種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一定把這事給你做到,這種他說叫硜硜然小人哉,什麼叫硜硜然,就是表現出來劍拔弩張,言語很急切,這樣的一種樣子,說我不計後果,不計方法,我把事給你做成,他說這種人勉強算第三等,就是能夠實現自己的諾言。

  人怎麼樣可以變得無畏,可以變得淡定而不倉惶,這是需要每個人在心中找到一個符號的寄託,這個寄託不見得是大家共同認可的一個巨集大理想,也不見得是大家都共同認可的說是一種權勢,一種金錢,一種情感,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達芬奇密碼,每一個人的生命鏈條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東西,但凡找到這樣一個寄託,會給你這一生找到一個依憑,會找到自己的一個內心根據地。

  在論語中說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說,孔子經常所說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總在想著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中國的知識分子所要的並不是一種生活的奢侈,但他們一定要心靈悠遊上的奢侈。

  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

  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巨集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裡面哪怕說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

  曾點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穿上新做的春裝;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

  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穿上整齊乾淨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邀請上一批學生弟子,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著春水把自己洗滌得乾乾淨淨,然後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著春風,唱著歌謠,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甦春風萌動的季節,把自己融會進去,與天地在一起共同迎來一個蓬勃的時候,當你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唱著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那麼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的老師,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篇三

  寒假期間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 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