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有什麼重要原則

  夏季養生是好是壞你知道嗎?如果不注意夏季養生的原則會發生什麼問題呢?呢?想要知道嗎?下面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夏季養生的三大原則

  慎起居莫隨意。夏季應堅持“晚睡早起中午休”。夏陽升得早,空氣新鮮,起床後到室外活動利於健身;中午氣溫高,適當午睡可補充夜眠不足。居室要經常通風、灑水,亦可輔以檯扇、吊扇及空調器以調節溫度,使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最高不超過30℃,溼度在60%上下。室內宜用日光燈,不用白熾燈照明。窗戶宜懸掛淡綠色或淺藍色窗簾,以增添陰涼幽靜的感覺。有人測定,樹木遮陽的牆壁表面,溫度可低8℃左右,有藤蔓植物的陽臺要低5℃左右,因此搞好住所綠化,其室內便會清新涼爽。夏季暑熱外蒸,毛孔開放,人體易受風寒溼邪侵襲,故夏季不宜露宿,不能以地面、陽臺為床,不能對扇、當窗而眠。

  調飲食少膏粱。夏季飲食以清淡、新鮮、易消化為主,如蔬果、蛋類、豆製品等,少食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烹調應注重色、香、味,以增進食慾。要多喝白開水或含微量元素的礦泉水;亦可自己製作一些清涼食品,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以及赤豆糕、酸梅湯、菊花茶等;還可以吃一些新鮮涼拌菜,加些醋、蒜泥、薑末等調味品,既能解暑祛溼、健脾益腎,又能抑菌殺菌、預防腸道病。

  重養神莫躁狂。有研究指出,有10%的人夏季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異常,表現出情感障礙。古人說:“調息靜心,尤如兆雪在心。”因此,入夏後,首先要思緒平靜、心氣和暢、情志愉悅,不可以熱為熱、急躁激動,“心靜自然涼”。在高溫天氣盡量少講話,不做激烈體力活動和緊張的腦力思考,少在烈日下長時間地勞作和行走。《醫書》指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中醫夏季養生小常識

  中醫認為,夏季陽氣旺盛,陰氣也從夏至開始滋長。養生應要順應自然,一方面應保護陽氣,不應讓它過於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陰調息,養護心臟。

  中醫理論認為,夏季是養心的季節。炎熱的夏季,更宜調息靜心,“心靜自然涼”。聽輕音樂是一個調自的好方法,輕音樂能舒緩氣息,使心裡得到平靜,讓心臟得到休息。

  夏季,我們不忘面板的防晒,但後腦陽晒卻被忽視了。後腦是全身陽氣最盛的部位,後腦經常晒太陽等於體內不斷聚焦陽氣,陽氣過盛容易出現中暑症狀。所以出門應做到後腦的防晒。

  夏季常會出現胃腸不適、乏力倦怠、頭暈頭痛等症狀,中醫稱之為“疰夏”。因此夏季飲食應採用清淡食材,宜吃冬瓜、蘿蔔、黃瓜、黑木耳、苦瓜、淡水魚、養生茶及有利於和胃養胃的食物。

  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很容易產生煩躁情緒,此時心理養生不容忽視,保持平和的心態及愉悅心情,有益於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緩新陳代謝、減輕燥熱感。抑鬱煩躁時,不妨聽舒緩音樂,室內的裝飾也應採用淺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緒。

  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心神的寧靜。因此,夏季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同時適當的午睡以補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臟疾病的發生。午睡一般應在午餐後15~30分鐘,由於坐著睡和趴著睡都不利於消除疲勞,因此午睡應以臥姿為宜。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為宜***,臨睡前也不宜飲用酒、咖啡、濃茶等。

  夏季運動量過大容易損傷心陰,應以運動後出少許汗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