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慶節初中黑板報

  仁安羌這個地方大部分人肯定是陌生的,可是知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為西南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下面就隨小編看看關於國慶節的黑板報內容,希望喜歡哦。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內容:十大戰役之血戰仁安羌

  1942年4月8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飛抵曼德勒,表示“東塢完全失陷,擬即在彬木納附近相機決戰。”親自主持制定了集中25萬中、英軍部隊,於緬甸中部彬木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的“彬木納會戰”之計劃。

  彬木納與東塢都處於緬甸中軸線上,是南北貫穿全緬的公路、鐵路的交通樞紐,往南經東塢到仰光;向北依次經曼德勒,再往正北達密支那、往東北達臘戌;向東公路經棠吉、景東可至大其力進入泰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塢失守後,彬木納成為中英盟軍抵擋日軍北進的戰略要衝。

  根據會戰計劃,中國遠征軍中路第5軍已經在彬木納開始進行集結佈防;東路第6軍已前出至棠吉、羅衣考一線,與中路成犄角之勢;預備隊第66軍也從側翼跟進,形成合圍態勢。新22師,在東塢接應200師撤退後,按預定計劃在逐次抵抗,且戰且退,將北進的日軍牽引至彬木納附近。4月12日起,雙方已經開始零星交戰,盟軍設計在此地一舉殲滅日軍主力的目的指日可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戰局瞬息萬變。14日,日軍56師團突由毛奇出擊,連下棠古、雷列姆,然後繼續一路北上。第6軍不堪一擊,向中國境內潰退,東面屏障頓失。而英軍第一師也突然離開陣地,置友軍安危於不顧,單獨向西面撤退。因為英國人不願意在熱帶叢林裡拼光自己的士兵,他們打的如意算盤本來就只是利用中國軍隊阻擊日軍,而將自己的部隊儘快撤到印度。這樣一來,就讓在彬木納地區擺出與日軍決一死戰架勢的第5軍,立即陷入可能被日軍包圍的危機之中。

  面對不堪的殘局,經過磋商,遠征軍指揮部只好決定放棄會戰計劃。

  那邊,日軍第33師團根據總部制定的作戰計劃,奉命佔領仁安羌。仁安羌***緬語:油河***,是緬甸最大的油田,也是盟軍在緬甸戰場上,油料的供應地。

  15日午夜,第33師團214步兵聯隊***指揮官為作間大佐***在博覺溫部義勇軍第一營的配合下,採用隱蔽的穿插戰術,爬越中部山脈,突然直接挺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處,意外地與撤退的英軍大部隊在這裡狹路相逢。面對強敵,作間大佐不顧雙方兵力鉅額的懸殊***作間部隊是支機動部隊,滿員為1000人,義勇軍第一營為500人***,利用英軍的恐懼心理及當地溝壑多的地形,迅速佔領仁安羌城郊的濱河大橋,堵住了英軍的退路。

  當英軍司令斯高特看見前面大橋上飄起的太陽旗時,雖然意識到已被日軍切斷了退路,但他以為只是日本人少量的空投部隊,於是命令部隊不要停留,迅速進攻,佔領大橋,殲滅敵軍,掃清障礙,繼續撤退。可是一連兩天,英軍雖然全力進攻,卻遭遇到日緬聯軍的強大火力的回擊,除了在橋頭白白丟下大量陣亡的屍體外,始終沒能向前移動一步,他才頓感大事不妙,只好向總司令部急電求援。

  4月17日,盟軍緊急軍事會議在眉苗英軍總部舉行。

  眉苗,在曼德勒東五十英里處的山上,是緬甸中北部一處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避暑勝地,每年熱季,仰光的英殖民政府機關全都搬到眉苗辦公。這裡地盤不大,但環境優美,英國人按照自己的藍圖把這座殖民地小城裝點得如同歐洲花園一般,精巧別緻的中世紀風格的樓房別墅、西式建築鱗次櫛比地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街道兩旁到處都能看到鬱鬱蔥蔥的奇花異木,相映生輝。現在眉苗成為盟軍的指揮中柩,駐緬英軍總部,中國遠征軍長官部,都沒在這裡,中、美、英和緬甸國旗在這個地方一同升起,高高飄揚。

  出席這天軍事會議的有緬甸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及手下的另外幾名大小將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軍史迪威中將、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長官杜聿明上將及駐曼德勒地區的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中將。

  英國在緬甸總共只有兩個師,但沒在弗拉格斯塔大廈的英軍總部卻官蓋雲集,將星璀璨,共有十八個准將,五名少將,一名中將,一名上將。

  新任緬甸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是一位伯爵的後代,畢業於皇家國防學院。1911年起在愛爾蘭禁衛軍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指揮過在法國作戰的英國遠征軍一個機械化軍。1940年5月,在敦刻爾克,20多萬英軍在德軍飛機追逐下,倉皇向海上撤退,他臨危不亂成功地指揮了這次大撤退,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