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戰的影響是什麼

  馬邑之圍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西漢在馬邑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自此,西漢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馬邑之戰的影響

  馬邑之戰的影響很大,它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所採取的與匈奴和親的政策,開啟了武帝一朝對匈奴戰爭的開端。事實上,與匈奴和親是帶有屈辱和無奈性的,漢武帝決心打破匈奴人野戰無敵的神話才悍然發動了此次戰爭。馬邑之戰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漢朝軍事力量的改變,也是一個民族性質和內涵的變化。此戰樹立了漢族前所未有的尊嚴,建立了一個國家挺立千秋的自信。雖然這一戰並未成功,卻使得匈奴王廷提高了警惕,也使得北疆胡人不敢輕易南侵。

  馬邑之戰的影響還體現在此戰使得大漢的人才不斷湧出,漢武帝著名的“帝國雙星”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此戰之後被武帝發掘。馬邑之戰的影響還體現在邊疆安全方面,這一戰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朔北的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的復興和文化的發展。馬邑之戰的影響十分深遠,民眾展現出極大的熱情,軍隊展現出朝氣。然而帶給朝廷顯貴們的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此戰沒能剿滅匈奴主力,沒能實現預期的計劃,更沒能活捉匈奴單于,而是在最為緊要的關頭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最為不妙的是此戰使得匈奴人惱羞成怒,他們對漢人的敵視與日俱增,對漢地的侵略也是有增無減。使得一段時間內漢武帝疲於應付,顧此失彼,這是馬邑之戰的影響中消極的一方面。

  馬邑之戰的起因

  馬邑之戰的起因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和朝中大臣一起商議匈奴使者請求和親的對策。

  和親政策是自漢高祖劉邦開始就奉行的,大漢經常將公主嫁給匈奴首領,以此換取雙方邊境的和平。但匈奴卻總是背信棄義。針對這種情況大將軍王恢的建議是不能和親,因為匈奴老是不遵守合約反覆侵犯邊境,所以朝廷需要的是出兵討伐匈奴而不是用和親這種軟弱的行為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反對,並且大多數臣子都同意和親,最終漢武帝採納了韓安國的建議,同意與匈奴和親。

  馬邑之戰的起因記載公元前133年,有個商人找到王恢跟他說匈奴頻繁侵略邊境,搞得邊境百姓雞犬不寧。聶壹提議說大漢朝為何不去趁此和親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打他個措手不及呢?並提出自己可以當間諜糊弄匈奴,假裝投靠他們,然後漢軍趁機圍剿匈奴。馬恢便馬上把這個計劃奏書給漢武帝,漢武帝再次召開群臣會議。御史大夫他們依舊反對這個計劃,他們怕兵馬一動就會引起騷動並且此次討伐勝負難料,兩方大臣脣槍舌劍互不相讓。經過這場難分勝負的口舌之戰後,王恢獲得勝利,漢武帝採取了王恢的建議並且下旨開始操練兵團,準備按照計劃埋伏兵馬,等待匈奴的到來趁此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消滅匈奴,這便是馬邑之戰的起因。

  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不同的人對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馬邑之戰的始作俑者是漢朝當時的大行令王恢,是他最先建議漢武帝發兵伏擊匈奴,於是漢武帝調派了三十多萬重兵埋伏在邊境線上。匈奴單于發現情形不對之後逃脫,王恢卻按兵不動,這才導致了後來馬邑之戰的功虧一簣。

  但是王恢的確是想為朝廷一勞永逸的解除邊患,事發突然也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且他當時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不足三萬,匈奴單于卻有十多萬騎兵,一旦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寧可自己負罪下獄也要保全這三萬精兵的性命,以便他們在日後可以尋找戰機再與匈奴開戰。因此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應客觀分析,王恢雖有錯,卻不應該是此戰失敗的負責人。

  蔡東藩先生在他的書中曾就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馬邑之戰最大的錯在於當時被俘的漢朝亭長。當時匈奴單于看見牛羊遍地,卻沒有放牧的人,心生疑惑,就抓住了漢朝邊境的一個亭長。那個亭長洩露了漢朝的一切計劃,這才導致了這次馬邑伏擊的功敗垂成。那個亭長為了自己的性命充當了一個大大的漢奸,使得數十萬人勞而無功,空耗錢糧,嚴重打擊了漢朝軍民的士氣。單于逃脫之後,開始集合部隊對漢朝的北方邊境不斷地侵擾,製造了很多麻煩,這都是那個亭長為了一己之私所造成的結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