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屯田避禍是什麼典故

  姜維在歷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幾個典故,其中最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禍。”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希望對你有幫助!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

  姜維避禍,說的是姜維在祁山與鄧艾相持,稍占上風,卻因為宦官黃皓與想要取代姜維的右將軍閻宇狼狽為奸,向後主進讒言將其召回。姜維被迫班師,求見後主不得,卻通過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維氣憤欲殺黃皓,被郤正勸止。郤正建議姜維帶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禍,並列舉四大優勢: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累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眾將,對漢中防禦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後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通過姜維避禍的歷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

  姜維,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從政治家倫理方面言之,姜維可算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中當之無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盡本職超越了極至”

  三國姜維的資料

  三國時期,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大將,並且是軍師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可謂是有勇有謀,是蜀國的第四代政權掌控人。

  姜維本是魏國人,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其父親是戰死,所以姜維之後繼任了父親的官位,在魏國也算是比較重要的將領。諸葛亮看重了姜維的才華,當時蜀國文臣武將中後繼無人,諸葛亮有心培養姜維,使了離間計,讓姜維在魏國被猜忌,無奈之下投降蜀國。

  果然,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並且在初期的南征北戰中,幾乎無往不利。只是後期也被費褘等人猜忌,有一段時間,兵權被縮減。費褘死後,姜維可謂是走到了人生的巔峰,他在北伐途中,勝多負少,將魏國的軍隊一直控制在秦嶺一線。只是朝中卻有人反對北伐,畢竟年年征戰,蜀國的國力根本承擔不起。

  而姜維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蜀國已經沒有大將了,姜維一人與魏國眾將領對抗,自然力不從心,終於在第十一次北伐的時候,敗於鄧艾之手。

  劉後主舉國投降魏國之後,姜維依舊一腔熱忱,假意投降,卻招降大將鍾會,希望利用鍾會的反叛給蜀國帶來喘息的機會,以便後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逃脫不了,甚至死後也被剖腹,死的可謂是悽慘無比。

  姜維與趙雲的比較

  姜維和趙雲,兩個人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將領,很多人喜歡將他們倆放在一起比較,不過趙雲和姜維其實相差比較多,他們的年紀相差很多,已經不能算是一個年代的人了,所以是不太適合相比的。

  而姜維從魏國叛入蜀國的時候,趙雲已經在蜀國有比較高的威望,姜維不過是一個相對比較出色的年輕將領。人們之所以喜歡比較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曾經有過一場比武,而那場比武又語焉不詳,所以人們喜歡探究。就個人來說,如果一定要比,我覺得姜維可能要勝一籌。

  首先,姜維和趙雲的比武情況分析,雖說當時趙雲的年紀偏大,但是寶刀未老,而姜維剛剛嶄露頭角,所以在年齡上,趙雲並沒有吃虧太多,當時的勝負沒有具體的說明,但是可以看出兩個人是不分伯仲的。

  其次,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和諸葛亮一樣有謀略,曾經九次北伐魏國,雖然不是全勝,但是也沒有敗績,並且在魏國反攻之後,他還能想出辦法,並且引起鄧艾和鍾會的矛盾,讓魏國少了兩名大將。

  也就說,姜維在武力和計謀上都是非常出色的,而趙雲雖然不是徹底的武夫,但是在謀略上是無法和姜維相媲美的。就三國當時的形勢來說,各國的目的都是統一天下,而統一天下所需要的就是將領和軍師。姜維這樣的人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所以說,整體來說,姜維是要勝趙雲一籌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