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介紹

  姜維在歷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幾個典故,其中最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禍。”這一典故直到現在還是被很多歷史學家稱讚,也是很多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笑。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

  姜維避禍,說的是姜維在祁山與鄧艾相持,稍占上風,卻因為宦官黃皓與想要取代姜維的右閻宇狼狽為奸,向後主進讒言將其召回。姜維被迫班師,求見後主不得,卻通過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維氣憤欲殺黃皓,被郤正勸止。郤正建議姜維帶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禍,並列舉四大優勢: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累舉妄動,最後,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眾將,對漢中防禦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後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通過姜維避禍的歷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

  姜維,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從政治家倫理方面言之,姜維可算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中當之無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盡本職超越了極至”

  歷史上的姜維介紹

  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姜維***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漢族人。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軍工官銜達到大。死後追封為“開明王。”關於姜維的背景會讓很多人感到糾結,既是謀士、文官。也是武將,善戰。

  姜維是蜀國軍師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對蜀國可謂功不可沒。他本是魏國人,在被諸葛亮用離間計遭到魏國猜忌的時候,走投無路之下歸順了蜀國。他從魏國歸附蜀國之後,隨諸葛亮參加了四次的北伐。諸葛亮在途中逝世後,他從容鎮定,利用計謀安排了撤退,讓司馬懿被死的諸葛嚇退。在獨掌軍權之後,他決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業並統一天下。他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雖勝多負少,但是掏空了蜀國的國庫。直到劉後主投降,蜀國滅亡,劉禪命令他帶軍投降的時候,他還假意投降,利用鍾會反叛的機會復興蜀漢,由此可以看出看對蜀國的衷心。

  有人覺得,諸葛亮之所以重視姜維,不僅是因為姜維的文韜武略對北伐有利,也對促進民族團結有幫助。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維的生活比較節約,也正好對了諸葛亮的胃口,因為諸葛亮一向覺得應該節儉。從這些方面來看,諸葛亮器重姜維也就很正常了。

  姜維,歷史長河中一個不能湮滅的才子。不可遺忘的靈魂。

  姜維墩的來源

  姜維墩遺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的城東嶽麓山頂。地勢頗高,可以俯瞰整個臨洮縣和周邊的5公里範圍。規模是南北長度為22米,東西寬度為14米,高度為10米,中間的夯層厚度為0.14米。

  姜維墩並不是三國時期姜維建造的,姜維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個墩臺都是建造於秦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的烽燧,後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隴西郡治最高的瞭望臺。之所以被稱為姜維墩,是因為姜維北上伐魏的時候,多次取道於此,因此得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是諸葛亮衣缽的傳人,可是他是武將出生,智謀畢竟不及諸葛亮,諸葛亮身亡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在公元238年多次進行北伐,動搖了蜀國的根本。

  不過在北伐途中,姜維勝多負少,消耗也是蜀國輕於魏國,但是兩國實力本就懸殊,雖然蜀國的消耗較輕,但也動搖了國之根本,而反觀魏國,卻可以支撐這樣的長久戰爭。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整個蜀國也走向了滅亡。

  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招降鍾會,讓鍾會反叛,意圖給蜀國謀取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後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將,死的悽慘,連屍身都被魏國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於姜維的故里,一處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