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變法的結果及影響

  吳起變法是戰國初年楚悼王當政時,於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吳起***前440年-前381年***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吳起圖片

  吳起變法的背景

  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繼位後,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失失地。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苦於缺乏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這時吳起來到楚國,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即大臣的權勢太大,威脅著國君的權力;受封食祿的貴族太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稅收。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明法審令",儘快變法革新。對吳起分析的種種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觸,於是先任為宛守,防禦韓、魏。一年以後,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吳起變法的內容

  一、均爵平祿。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吳起還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把舊貴族及所屬遷到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區。這一方面打擊了貴族勢力,同時也對楚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二、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精簡政府機構,重用賢能之士,為了整治官場腐敗,禁止官員之間私下請託,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義不顧譭譽"。同時裁汰"無能","無用"之官,節約經費"撫養戰鬥之士"。

  三、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六、加強軍事力量。吳起早年在魯,魏都以軍功見長,吳起認為強國"要在強兵"。而"強兵"的開支,吳起則用"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的方法來解決,用財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強戰鬥力。

  吳起變法的結果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吳起被箭射殺,死後屍身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吳起變法的影響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任用賢能,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

  吳起的變法使楚國國力強盛,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充套件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楚軍穿越樑門,駐軍林中,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的聯絡。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攻克黃城,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也影響到秦國的商鞅變法。

  吳起變法的評價

  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如《韓非子·喻老》雲:"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

  《淮南子·人間訓》雲:"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絕祿。"

  這些現象與吳起變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祿"的條文相合,應該說是吳起變法以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