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的結果是什麼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那麼你瞭解中原大戰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原大戰的結果,希望能幫到你。

  中原大戰的結果

  中原大戰發生在上世紀的1930年5月到11月,這是一場規模很大的軍閥混戰。中國當時所有有勢力的軍閥都被捲入到了這次戰爭之中。那麼呢,誰獲得了勝利,哪方勢力又因此衰落下去了?

  中原大戰的結果是以蔣介石為首的蔣奉粵聯盟打敗了以閻錫山等人組成的反蔣聯盟。馮玉祥的勢力遭到了沉痛的打擊,他原來的地盤經過這次戰爭全部丟失,保留的一些微小勢力因為他的失敗,最後也都歸附了中央軍和東北軍,他沒有了和其他軍閥抗爭的實力。閻錫山也兵敗如山倒,他帶著僅存的兵力回到了山東老家,沒有了以往的實力。桂系軍閥也縮回了廣西。除了奉系軍閥,其他軍閥和他們一樣,實力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削弱,沒有了與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抗爭的實力。奉系軍閥在這次戰爭中碩果頗豐,河北、綏遠和察哈爾等地都被其獲得。蔣介石政府在這次中原大戰中取得了勝利,他藉此統一了中原地區。

  中原大戰的結果對蔣介石政府來說並不是特別好。他為了贏得這次中原大戰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京國民政府為應付戰爭經費,財政瀕臨破產。蔣介石原本用來圍剿共產黨的軍隊,也因為戰事需要被呼叫了很大一部分。中原大戰兩個聯盟共傷亡30多萬人,給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第二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與中原大戰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原大戰爆發的原因

  85年前的中國,在華中華北地區,上演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內戰,這是一場軍閥之間的戰爭,參戰人數近一百五十萬,傷亡人數達數十萬,戰爭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5億元,範圍波及22個省,給近千萬的國民帶來的巨大的傷害,這場戰爭被稱為“中原戰爭”。戰況如此慘烈,那麼中原大戰為什麼爆發呢?

  要知道中原大戰為什麼爆發就不得不提到1927年的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了,安國軍政府為張作霖組建,正式稱呼叫中華民國軍政府,但這個政府的組建,遭到全國各地大小軍閥的反對,其中,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勢力最為龐大,由於反對的勢力太過龐大,這個政府組建一年後就垮臺了。

  但是,垮臺後的中國政權被異軍突起的蔣介石組建的南京國民政府所篡奪,蔣介石想要獨裁統治中國,但遭到了馮玉祥,李宗仁和馮玉祥的強烈反對,1929年,李宗仁、張發奎,俞作柏等部打著“護黨救國”的口號,先後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中國的戰爭,但奈何蔣介石的勢力太過龐大,使他們被逐一擊敗,唯有閻錫山的軍隊並未受到波及。

  而馮玉祥本與蔣介石交好,但奈何兩人政見不同,導致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後成為了兵戈相向的程度。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馮玉祥想同閻錫山合作,一同討伐蔣介石,但萬萬沒想到閻錫山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非但沒有與他合作,反把他軟禁了起來。但馮玉祥並沒有就此罷休,在軟禁期間,暗中交代部下如何採取行動來說服閻錫山,在多次行動下,閻錫山終於同意聯馮抗蔣。隨後中原大戰便爆發了。

  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

  中原大戰是國民黨內部因爭奪權力而爆發的一次戰爭,其戰爭規模達到了近代史的之最。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一方代表人物為蔣介石、張學良,其對立方的代表人物是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因此簡單來講就是蔣馮閻戰爭。

  在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中,蔣介石一方代表著國民黨的中央政府,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一方是應國民黨左派代表汪精衛的聯合而發起反蔣挑戰的地方軍。在雙方的交戰過程中,張學良的立場對戰爭的結果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中原大戰的戰爭初期,張學良成為雙方討好的物件。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確立了對蔣介石的支援,此決定為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的權力爭奪戰中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反蔣方共有5個方面軍約80餘萬人,其西北軍和晉軍為主力軍。李宗仁帶領第一方面軍,從廣西起兵一路北上到武漢;馮玉祥率領第二方面軍從鄭州地一路向東攻進到徐州,與李宗仁的軍隊在武漢會師;閻錫山帶領第三方面軍,從河北向南攻進到濟南地區,目的是與馮玉祥匯合共同進攻徐州,進兵南京;石友三率領第四方面軍在濟寧等地區做出戰力貢獻,同時配合閻錫山部隊會攻濟南。

  面對對方對號稱80萬兵力的反蔣盟軍,蔣介石進行了多方面的優劣分析,調兵約60餘萬,將其彙編成4個軍團,並親自挑選司令官,韓復榘帶領第二軍去防守山東禹城等地,目的是阻擊閻錫山部隊南下;劉峙領導第二軍團,在徐州、碭山、宿縣等地進行戰爭準備;何成濬率領第三軍團,在漯河地區進行集結;陳調元做預備軍團領導人物,在濟寧、菏澤地區集結為應戰做充分準備。最終蔣介石、張學良一方保住了政權,贏得了勝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