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散文家方苞生平簡介

  方苞,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方苞生平簡介

  方苞,字靈皋,是桐城人,方苞知識淵博,攻讀古文,對古文十分有研究。從他還是諸生的時候,他的名聲就已經十分大了。在康熙三十八的時候,考中了舉人。之後又會試考中,正準備參加殿試的時候,得知他的母親重病,於是就回家侍奉他的母親。

  康熙五十年的時候,因為幫助戴名世,為他的文集作序,而戴名世因為書中有大逆不道的話被抓,連同方苞一起被抓。後來戴名世被殺,方苞等人被放。康熙一直知道方苞很有才華,大學士的李光地也推選方苞,於是康熙就將方苞調到南書房,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為武英殿修書的總管。

  方苞常常上書,曾經說過:“南方各省地勢比較低,又多潮溼,存糧賣糧多少,是應地制宜。當年成不好,米價就十分昂貴,一般百姓會吃不起糧食,有關部門想要請示上級,能否按照原來價格賣米,因為沒有上級命令,所以不敢擅自行動。廉潔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以低價買進更多的糧食,這個應當讓他們詳細註明另外存放,以備荒年的時候可以開倉賑災。”

  乾隆初年,方苞又上書說:“救荒工作應該預先準備好,夏末秋初的時候,是發大水還是乾旱,就已經可以看到八九分了。按照舊時的慣例,上報災情必須要等到八九月之後,但受災的百姓從早晨已經等不到晚上了,而官員上奏再得到救災的命令,就需要十天一個月。所以能夠請求今後遇到災害後,能夠在五六月份上報。但皇上和相關部門商量之後,覺得五六月份的災情不真實,所以沒有批准。”

  方苞作品

  方苞,1668年出生,字靈皋,晚年號望溪。他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學家,也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方苞與劉大櫆、姚鼐三人合併稱為“桐城三祖”。方苞作品有很多,如《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

  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左忠毅公逸事》。先父曾經說過,他與同鄉前輩左忠毅公兩人都在京都附近做學政。有一天,颳著寒風,特別冷,左公帶著幾個侍衛外出,微服私訪到一座古廟中,看見有一個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桌上還有他剛剛完成的初稿,於是就拿起來看了,看完之後,左公脫下自己的貂毛披在書生身上就走了。原來這個書生就是史可法。到了考試的時候,吏官報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驚奇的看著,讓他的試卷拿上來,當著所有人的面直接簽署他為第一名。之後又帶他去見了左夫人,對夫人說:“我們幾個孩子都無能,將來就靠他來繼承我的事業和志向了。”等到左公被關進監獄後,史可法一直守在監獄外面,希望可以進去看一眼左公,但侍衛管的嚴,有一次,他給了一個侍衛五十兩,才讓他辦成掃糞者去見了左公。當時的左公已經被用了重刑,左公看見他十分憤怒,就教育了一番之後,將他趕走了。

  在左公死後,史可法每當講起這件事就痛哭流涕,為了不辜負左公,在每次防守禦敵中,史可法都要幾個月不睡覺,親自守著。每次來到桐城,也一定是親自到左公府中拜訪太公、太母,並且到廳堂拜見左夫人。

  方苞和姚鼐

  方苞和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方苞、姚鼐和劉大櫆三個人被稱為“桐城三祖”。在桐城派中,方苞是桐城派的推動者,姚鼐使桐城派發展到最好,所以這兩人都是清朝的偉人。那麼方苞和姚鼐兩人的成就有哪些,現在就來看看他們的成就。

  方苞,1668年出生在桐城,字靈皋,又字鳳九,他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的鼻祖。方苞從小就十分聰明,他4歲的時候就可以作對聯,5歲就可以背誦經文章句,從這裡看出,方苞真的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在方苞24歲的時候,到京城後進入了國子監,以文會友,之後就名聲很大,被稱為“江南第一”。方苞的學術主張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尊奉程朱理學,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遵守古禮。方苞是桐城派的創始人,他寫古文,提倡要重“義法”他反對黃宗羲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他對清朝鞏固思想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當時以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姚鼐,他跟方苞一樣,是“桐城三祖”中的其中一個,他是清代著名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為了能更好的宣傳桐城派,於是就辭了他所有的官位,回到老家,開始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姚鼐在多個書院中當主講人,他的弟子中有很多也承認自己就是桐城派的人,姚鼐弟子遍佈南方各個省,為桐城派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