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單推手的誤區

  單推手形式簡單,兩個人對著站,一隻手一個圈,基本人人都是從這種單調的形式開始接觸推手的,但我發現有部分初學者,就這一個圈,自己練的時候間架整齊,神圓意滿,等兩個人一搭手偏偏就是劃不圓。究其原因,大概是對這一個圈內的種種變化,缺乏必要的認識,走入較力的誤區了吧。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單推手練什麼?”有的說是練整勁,把身體的力量集中在一點,形鬆點緊,守中用中;有的說是練化勁,引出彼力,化發同時;有的說是練聽勁,用意不用力,得用毛孔聽,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還有的認為是練彈抖發力,黏著時候,訓練“九要”拱衛產生的驚炸力放人;等再問及“如果這樣的話,兩個人中線拉鋸不是更有效嗎,為什麼還要走圈呢?”對這個問題多數初學者很茫然,大概認為只是通向雙推手的過度形式,似乎沒有深究的必要。

  上面的回答,從各自的角度講都是對的,都能各取所需,增長某一區域性的能力。我們不妨換種思路,四正雙推手練什麼?好了,這個有標準答案,是練習掤、捋、擠、按四門基礎勁法,在四正雙推手中包含了平圓、立圓、斜圓等轉換,還有吞吐收放等身法。



 

  單推手也是推手,要求也是一樣的。雙推手時,有自身另一面的輔助,還好實現虛實變化,而單推手要在一條手臂上,同時分出陰陽,完成兩個半圈,四個區,四正勁法的生克變化,才能起到單推手的練習效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盲目硬推,我想這正是個別初學者的誤區所在。

  最常見的錯誤是雙方單推手時,只出兩個勁:掤和按。只看按的動按不動,頂的住頂不住,這麼尖銳的矛盾對立,四個勁裡少了一半,沒有轉換餘地,想不硬頂都難。誰也不敢讓對方的手進到身體的另一側,各守半圈,所以不遇力還能客客氣氣走幾圈,一遇力,馬上就變成守中用中的搶中線推法了。

  要想把這個圈劃圓,又不丟勁,我簡單描述下這四正在單推手時的演變生克。甲按——乙掤;甲擠——乙捋;乙按——甲掤;乙擠——甲捋;迴圈往復,各守其要,鬆活圓整,勁意微微。這個樣子,對這四個勁先有個初步的認識。著意體會,兩個人各站在一個圓的圓心上,中間搭手處也是一個圓,三個圓隨意伸縮,交匯又相互獨立。掤、捋時,別讓對方弄扁自己的圓,形成死位、死點***貼身***,擠、按時,別超出中間接手的圓***過位***;受力時儘量使它沿著自身圓的切線方向***來迎***,送力時儘量不要用自己的圓心去撞對方圓的圓心***去送***。

  因為掤、捋、擠、按這四門勁法,是身體各部位協調的綜合結果,沒辦法用語言描述具體狀態,在此只說錯誤,掤不是硬頂,捋不是抓拽,擠不是斜挫,按不是壓推,關鍵是要趕著對方的勁走,化在自己的圓外化,發在自己的圓內發;先求開展,後覓緊湊,虛虛實實,進退有度,不論如何用勁都要留有餘力,有向前的地方,必有向後的地方,有鬆的地方,必有緊的地方,用功日久,慢慢自能水到渠成。四正初圓,如綱舉而目張,四隅之勁才有依託,謂之“採、挒、肘、靠”。至此,觸手處一正一隅,無不隱含兩個以上的勁,隨感而應,大致便不算初學了。

  搭手用勁最忌盲目,鋒芒畢露,形成槓桿力,腕、臂、肘、肩到身體,處處是傳導支點,其表孔武逼人,其內必轉化不靈。我們可以輕易抬起木棍,甚至鐵棍的另一端,但同等重量下,卻無法抬起一根粗繩的另一端。我的意思是,在這一個圈內,勁力的轉換,其意微微,圓整鬆活是根本,避免雙重呆滯,《太極拳論》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對方用大力壓制我方中線圓心,對於初學者不必要求做到“擎”,但至少別用頂、撤。拳譜講“順中用逆,逆中用順”,淺層的意思,初學可以理解為旋擰,改變來力方向,呈“卜”字形,而不是對立的“┝”字形,沾之即走,走之即沾,完成一個勁到另一個勁的自然過度。形意劈拳的鑽翻,對這個勁的形成有很大幫助,有精力者可自行選擇參考。

  世上沒有無敵的矛,也沒有完美的盾,太極拳推手的目的,在於感知、彌補自身拳術的不足,不是追求跌人、放人的效果。完善自己遠比強勝於人更有意義,這似乎也符合“太極”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