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介紹

  推手在太極拳中是非常多見的,練好推手對於練習太極拳是非常有幫助的,武式太極拳中也有推手,並且有很多的技巧。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技巧你瞭解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關於:。歡迎閱讀!

  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極拳是許多人都非常喜愛的,掌握好武式太極拳推手對於練習武式太極拳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應該掌握一定的技巧。

  技巧一、舍其正中定橫中

  常言說“人少橫力”,特別在推手技擊中,兩人繃手相觸,儘管周身含有彈力,兩足前後分開時,其力均貫注於前後縱向,對方雖有橫向之力,但橫力總是要少於縱力的。

  中心、重心,二點均在於縱,而進招引其離開支撐點,我舍其正面,擊其橫面,因對方力點不能集中合一,對方一旦離開其支撐點,身形自然傾斜,我從橫面擊之,對方即行跌出。

  如向對方進招“雲手”,我右手由對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搗住對方右肩,左掌按對方胯部,對方整個半側身明顯露出,併成麻花狀,我當即正身發力,對方即行跌出,這是“舍正定橫”的舉例。

  可見,任何招式都不是無敵的,只要先洞悉對方的意圖才是我們取勝的關鍵。

  技巧二、進身欺人,應知人體之“三節”

  從整個人體來講,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足為根節,如對方三節被欺,對方即不能活便,更無法使招,而我則運轉自如,左右逢源,對方處於背勢,因此說,“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三法,是武式太極拳推手之絕技。

  “身、手、足,上下相隨,以塌梢節、捋根節、堵中節,此為控制上肢兩臂之法。制梢節、欺中節、盤根節是控制對方身手足上下三節之法”。

  如進身欺人,欺得越緊,對方整個身形越不能靈活運轉,皆因對方處於背勢,而我處於順勢。

  技巧三、步要過人

  即是便於貫、扣、插二法之應用,便於步法之進退,及身法上靈活變換。貫者發勁,扣者合勁,插者鑽勁,可稱勁練三法。欲將發人,步要暗進,靈活掌握貫、扣、插三法,與人交手無不穩操勝券。

  例如拳勢中“上可擊其下顎,下可使用貫扣二法,應左貫左,需右扣右,使對方雙腿處於我控制之範圍。如對方閃身後退,我即由拳變掌雙掌齊出,進招連環,“懶扎衣”招法猛擊胸前,此仍三法應用之舉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勢中“頂心掌”在對方前進一步之機,在我退第一步之時,急速貫注對方右腿,而“頂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須協調一致,速度尤為重要,否則起不到頂心掌驚彈寸勁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採法,如不用貫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應有之效。

  練好武式太極拳的原則

  要中正

  很多人在練習武式太極拳的初期,都會身型難以掌握。

  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頂平頭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氣正。其次,為了使身體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必須做好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以摟膝拗步為例,左腳在前成川字步,右肩與左胯合住,右肘與左膝合住,右手與左足合住,右腳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豎門窗時,為了不變形,首先打個"X"來固定框架一樣。

  如果你想要練習武式太極拳的外三合,就必須時刻鍛鍊自己的意志力。

  武式太極拳的中正,並不是絕對保持身體中心與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體平衡。

  以"金雞獨立"為例,一定要身體略有傾斜,才能保證身體沉穩,即"斜中寓正"。在行拳過程中,保持身體動態平衡。

  要"鬆"、而不"懈"

  練拳時精神萎靡,骨節閉合,好象支撐不了自己的身體一樣,頭垂、背彎、胯餘、膝軟,兩手兩臂也是如此,肌肉軟癱一堆。

  如果你在行功走架的時候,太過鬆懈,就會顯得無精打采。

  雖練拳多年,但是情緒不濃,推手時丟癟頂抗,毛病叢生。以上弊病皆由"鬆"、"懈"不分所致。

  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領。其次,所有骨節都要啟開,筋要鬆開,氣要沉,腰以上的勁往上,腰以下的勁往下,處處都要走出兩稍之勁來。

  用意不用力為之鬆,不用意不用力為之懈。

  武式太極拳的四大特點

  太極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又融合了中國的周易學說、中醫學說、道家學說、兵家學說等,被現代人稱為“哲學拳”或“文化拳”、“文人拳”。

  武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廣府武禹襄祖師***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與其二外甥李經綸***字亦畲***、李承綸***字啟軒***於清朝咸豐年問共同研創的。

  武李兩家為永年廣府城內旺族。富豪家庭,武禹襄不好功名,自幼在家習文練武隨父武烈習練長拳、洪拳。後因公赴豫,從藝於趙堡鎮陳青萍,後得《王宗嶽太極拳論》與《太極拳概要圖》等。

  歸裡後與二外甥李經綸、李承綸一起研究數載終於創出風格不同於別家太極拳的武式太極拳。

  武氏家傳太極拳因是文人所創、文人所傳、文人所練,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涵裡,都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烙印,它把中國儒、佛、道家文化巧妙地融合了起來,創出了文人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小巧緊湊、中正安舒,起承開合、進退自如,重氣勢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內不重外,被形象地稱為“乾枝老梅、中庸捋順”之拳架。現淺談特點如下:

  一、 拳架小,七緊湊

  武式太極拳屬太極拳系中的中小架勢,又稱中捋架。由於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出自於書香門第,平時穿長袍大褂,不邁大步,不下大勢,特別注重內在修養,所以,在練功時架子較高,拳勢緊湊舒緩。

  武禹襄祖師早年隨父武烈習練長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趙堡得有《王宗嶽太極拳論》等歸裡後,另創有二路太極炮捶和三路太極小架,於對敵應用,蹦跳躥躍,貼身近打,發力快如閃電、用勁動如雷霆,步伐變化快速、身法有剛有柔。此拳法充分發揮了武式太極拳的文武兼備之特點,但由於古時思想觀念和社會時代背景等種種原因,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廣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門內傳承。

  現在為了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筆者於武術雜誌上刊出了部分內容。2004年出版《武式太極拳祕笈》一書著有二路炮捶。

  另由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武術協會錄製的《中華武藏》系列大型電視教學片,其內容包括:基礎內樁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隴西氏太極刀、隴西氏太極劍、刀劍對練、一路十三杆、二路十三杆、一路二路對練杆、四杆對練、四刀對練、擯杆、通杆、摔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單推手、雙推手等十八種套路20張光碟***中英文版***已公佈於世,以期武李氏太極拳系列套路能發揚廣大。

  二、重內不重外

  武式太極拳尤其是永年廣武***李***氏家傳太極拳,要求虛實開合都在體內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過於表現。

  棚捋擠按四法融於筋骨之內,用意領氣,意到氣到、氣到身到、身到勁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須“腹內鬆靜氣騰然、周身輕靈頂頭懸”,氣勢巨集大,逐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衰,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輩經常說練拳先練心,這也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之用意。練習武式太極拳還要求骨肉分離,節節貫穿,捨去後天肌肉之拙力、開發先天骨肉之靈勁等等,這些說明了武式太極拳更重視內涵修養。

  三、步法靈活多變

  步法在練習拳架中佔有更大的比重。武式太極拳的步法靈活多變,實用性較強。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極拳中常用的弓步、馬步、丁步、虛步、撲步五種步型和退、進、橫跨三種步法處尚有叉步、後虛步、下勢步、橫襠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擺步、碾步、踐步、跨步、引進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腳、起腳、踢腳、十字擺蓮腳、二起腳等腳法。

  上述種種步法皆以丁八步為主,也可稱“不丁不八步”,兩腳前後沿線為60 度左右,每一動作所邁出步都是以腳跟先著地,腳尖翹起,以後腳跟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隨後前腳掌慢慢踏平,進步必跟,退步必隨,進步退步都要以虛腿的腳尖點地。

  虛實變化在腳跟,每一轉以實腿腳跟為軸虛實變化,兩腳間的距離在進步與退步定勢之後,應保持有一腳的距離,步法必須虛實分明。

  後腳定勢後是推動身體發力的主根,不可隨意挪動,更不可離地,前腳是調節人體運動的方向和角度。身體調正兩腳在定步後不可在一條直線上,始終保持自身重心平穩變化。

  四、注重理論

  注重太極拳理論總結。除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太極拳概要圖”等拳論外,現其他創新各派的太極拳著作理論無超越武式太極拳祖師武禹襄的***敷、蓋、對、吞***和第二代宗師李亦畲的***擎、引、鬆、放***經典著作的概括性的。

  說明前輩文化水準武功境界已達到上乘。所以說武式太極拳的理論對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再如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李公錦藩恩師集畢生精力著有《悔藝精言》上、下兩冊,《舊譜再善》,《掘遺綴初》四本拳譜。

  並經常叮囑我們:學習武式太極拳要把它當成一種傳統文化來學習,讀書志在聖賢、學拳志在苦練。要用心揣摩,善寫練功筆記總結成文,為後學者留下寶貴的經驗財富。

 

武式太極拳推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