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推手較技

  陳氏太極拳推手較技,原稱“靠手”“擖手”或“打手”。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數百年來,以其迎接勁中須纏繞,纏住敵勁能粘粘的推手較技運動方法,多以纏繞黏隨、勁由內換為中心內容,鍛鍊面板觸覺的靈敏和肢體的反應能力,以及關節、韌帶在對拉拔長中的旋轉能動性。表現出來的“粘黏連隨,舍已從人,持巧不持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等技擊特色,在中華武壇獨放異彩。現就推手較技中“靠、依、發、頂、空”問題略述拙見,以飧問道。

  陳王廷《拳經總歌》雲:“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一句話道盡了推手較技高妙境界的理與法、情與景。

  “縱放屈伸人莫知”言拳已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妙境,彷彿神乎其神,不可捉摸,然而,如能捨己從人、逆來順受、不欠不貪、隨人所動,在諸靠纏繞粘黏連隨中討得太極拳的“虛盈訊息”“陰陽轉換”,抓住時機,認準落點,縱、放、屈、伸於迅雷不及掩耳之間,常人又豈能知覺。所以,用“諳靠纏繞我皆依”來總結“人莫知”,在有一定太極拳素養者聽來,確實理法豁然,似神明而又真切!


  “諸靠”顧名思義即各種靠法,是太極拳術中“八門五步”功夫的統稱。 “八門五步”俗指太極舉運動中的“身法”與“步法”,均可歸為“靠”。

  具體而言,搭手較技雙方肢體相接、相依之處都可稱之為“靠”。一般常見的“靠”有手靠、腕靠、肘靠、肩靠、臂靠、胸靠、背靠、肚靠、胯靠、膝靠、踝靠、腳靠。其中肩靠又分為前肩靠***又叫迎門靠***、側肩靠、背折靠、七寸靠等等。神明階段,周身渾然一體,內氣充盈、極其虛靈,陰陽入扶,鬆緊得當,剛柔適中,舉措鹹育。身挨何處即以何處擊,則渾然無處不為“靠”。

  太極拳,纏法也。“纏繞”即指太極拳運動中各種纏絲法門的總稱。細分起來無非是“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正纏、斜纏、豎纏、平纏”等諸般纏法。纏繞中產生的纏絲勁功夫***亦稱“麻花勁”***是太極拳運動中的靈魂。陳鑫有云:“吾讀諸子太極圓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見,“纏絲勁”則是“中氣”潛轉達於肌膚纏繞執行的外觀體現,也是“以形導氣,以氣導形”的必然途徑。為此,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形體運動走螺旋,而中氣則是“纏絲勁”的主宰,又是以心運氣、以氣運身的動力所在。所以正確理解、把握、運用“中氣”的凝聚與潛轉,則是練好太極拳和措手較技的必備條件。推手較技雙方,就是在即引即纏、即進即纏的粘黏纏繞中,以粘黏連隨、不丟人頂為基礎,運用纏絲勁功夫,互聽訊息盈虛,伺機而靠,克敵制勝。

  “諸靠纏繞我皆依”。可以說,諸靠始終在依隨纏繞中執行,是陳氏太極拳推手較技的根本特徵,纏繞重要做到不丟不頂,觸處成圓,逆來順受,只有時時、處處“我皆依”。

  “依”是隨人所動,力點變化,捨己從人,逆來順受。這就是說,在“佔住中定,我守我疆”的前提下,人走一分,我隨一分,隨曲就伸,不貪不欠,無過不及。而絕不是毫無原則、其至不顧自身安危斜正的—味盲從,如果一味求“依”,則易失中心。往往只能一“依”,不能再“依”,更談不上“皆依”,而造成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的後果。只能在“依”中求“不依”,方能在“不依”中做到“我皆依”。

  太極拳推手較技中,對方來勁攻我,承其來勢,來脈轉關,隨其所動,佔住中定,氣聚軸腕,機關在腰,力達四梢,以腰為主宰,利用胸腰摺疊運化旋轉,觸處成圓,力點變化,即引即纏,即隨即纏,即纏即進,牽動四兩撥幹斤。“牽”“撥”之中,主體成分也是“依”。但依隨之中,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我之主觀能動性,權衡對方來勁的大小、方向、長短、速度,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因勢而導,在不讓對方察覺我意的前提下,轉換其力點的變化方向等,引進落空,乘其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諸靠”隨勢而用,一發見功。成功的關鍵之處在於不依對方來勢的力點轉換後引進落空。由此不難看出,整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的乃是“依”中求“不依”,這就是雖說從人仍是由己的妙境。

  但“不依”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實行所需要的資訊、原料皆在粘黏連隨、隨人所動的“依”中求得的,沒有“依”就談不上“不依”,一味求“不依”,易犯“頂、較力”之病,同樣為太極拳原則所不允許。只有做到“依”和“不依”的辯證統一,才真正符合太極拳推手較技矛盾運動的實質,才能真正達到“縱放屈伸人莫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