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素材作文範文

  在面對高考作文寫作問題上,老師通常要求學生多讀書、厚學養,而事實上,學生用於整體閱讀的時間非常少。我們平時就應該多閱讀積累一些高考滿分作文的素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考滿分作文的素材,供大家參閱!

  高考滿分作文素材***一***

  不深不淺種荷花

  猶記以前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夢中都回蕩著那和服女子的溫潤笑靨,便痴痴地到花市上買了株櫻花來,也盼著一日如霞煙雲可映著我家屋簷。

  誰想不幾日,那花竟死了。老農聽著我的敘述,微微地笑:“櫻花怎麼能那麼養呢?它有自己的種法。”

  那一刻,我猛然間開悟,原來世間萬事萬物莫不如此,惟有適合自己才可開出一片繁華,否則生且不易,又何來的花團錦簇、萬紫千紅?

  想 來又有多少人沉迷於仿效他人的熱潮,丟了自我?塞辛格《麥田上的守望者》風靡一時,大街上戴鴨舌帽穿風衣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歌德為慰藉自己的書出版,一 時自殺又成為一種時尚。當時尚的潮流席捲於世,當喧譁與騷動潮水般湧來,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堅持自己,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這群精靈懂得避開燭光,不做那撲火的飛蛾,而去盡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們為人處世亦該如此。古人詩云:“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這便深諳為人之道。何處種菱何處種稻與如何擺放我們的心靈原本是一個道理。大時代的喧譁與騷動原本與你無干,你只養一池心蓮,自守一樹清涼,便自得其所,豈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觀鶴,有清淨,亦有混雜。前者心思明亮,不摻一絲雜質,如弘一大師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天地間便盈滿了純淨。後者則有汙濁有沼氣。人活於世,不求隨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靜靜綻放於生命的絹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舉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生不用封萬戶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覽名山大川,一僕一驢,一筆一絹,任他世事煩擾,我自有天枕地床;更無需黃袍加身,便如蒲松齡“老於世情乃得巧,昧於世情則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準則,在野狐鬼妖間荷有一顆天籟自鳴、童真滿掬的心靈,給無數士子以“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想象。

  天籟自鳴,不擇好音。為人處世,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即使荊棘滿生,亦可步步生蓮,腳下生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也痴了,且讓那花睡去,明朝醒來,又可開得一片春天。

  高考滿分作文素材***二***

  在怕的背後

  “奧數、英文、周樹人”,大多數中學生談之色變,我們因奧數難尋的解題方法而退縮,因英文脫離母語原則而不敢邁進,最後面對周樹人艱深難懂的文字,我們徹底恐懼。這一系列的膽怯,有我們自己的原因,也有學校、國家的責任。

  “怕”的背後,有你我的“惰性思維”。

  我們所懼怕的“奧數、英文、周樹人”恰恰是需要我們進行長時間、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學生早已被家庭、社會圈養成一個個只知享樂、不會思考的 “沙發人”。現盛行的娛樂節目一步步地蠶食著青少年走向勇於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導者青少年走向僅僅滿足於大腦皮層微量興奮的深淵。想想古時“聞雞起 舞”的志士,“頭懸樑,錐刺股”的學子,還有“鑿壁偷光”的讀書人,他們拋卻惰性思維,勇於向課本中艱深難懂的知識發起挑戰,終將難以降服的知識收入囊 中。“奧數、英文、周樹人”,確有難以接受之處,但如果我們能破除惰性思維,征服這一切自然不在話下。

  “怕”的背後,有老師的引導不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一語點破老師的作用。著名英語專家俞敏洪在創立“新東方”初期,便堅持“新東方式教授方式”,並規定所有新 進老師,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這是因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確的教學之道,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英語,只知道照著教輔念,不注重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開啟知 識這扇大門,最終讓學生對知識感到恐懼。

  “怕”的背後,有國家教育體制的不健全。

  在德國,青少年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將文化知識不斷運用到生產實際中,也正因為這樣,德國的青少年樂於接受知識,也樂於應用知識。相 反,在我們國家,不健全的教育體制製造出一堆眼睛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掃描器,而非真正四肢健全、頭腦發達的知識分子。學習方式的單一化以及應試教育制度下學 習目標的絕對化,讓我們對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東西產生不滿、厭倦甚至恐懼的情緒。

  在“怕”的背後,我們逐漸慵懶的思維宣告著對“難點”的讓步;老師的不當引導塵封了我們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另外,教育體制存在的漏洞抹殺了我們 探索的興趣。“奧數、英文、周樹人”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們惰性的思維、學校和國家不完善的引導方式以及由此導致的整個社會的畸形的價值取向。

  高考滿分作文素材***三***

  喧囂不走,亦堪優雅獨舞

  採一枚明月洗塵,品一盞清茶,倚欄等一朵蓮開…… ——題記

  煙雨迷濛,煙雨迷濛,粉色的花霧朦朦朧朧。我踮起腳尖,親近於那種恬淡和寧靜,此時蒙塵負重的心也碧亮如洗,思緒在花香的原野上飄蕩……

  人的一生就是一座城牆,日子是一磚一瓦,生命是一樑一柱。似乎人的一生就是為了看一隻蟬從出生到老去,看一秋葉安靜地赴向美麗的死亡,看一隻白狐遁跡山林。生活,不需要時時轟轟烈烈,偶爾泡一杯清茶,於午後坐在書桌前,小憩一會,可以望著天空,安靜地思考。

  某日,抬頭,忽見桐花落,我忽而想起了張岱,那個明末的才子。他的出生一如桐花的盡放,美之極,美之至,章臺路上,他揚鞭馳騁,紅燭帳麻,他夜夜笙簫度。那時候的他,說不盡“光搖朱戶金鋪地,雪照瓊窗玉作宮”。誰可想,幾十年後的他,竟以碎幾破床,折鼎病琴獨居西湖子畔。大雪三日,寂寥無上。一片雲,一鼎琴,一點湖心亭,獨居西源子畔,以一篇小品文震撼了上下千年。倘若張岱的一生都在白玉堂上,雕花屏後,他的文字又怎會字字珠璣。生命的本真,就如此,當一切都歸於寧靜,方顯出生命的本色。

  “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納蘭若容的一闕詞,在飄雪的季節裡,六角晶瑩,帶著他孤獨的心,等候花開,花開是畫,花落是詩,閒庭信步,不是觀庭前花落,望天上如捲雲舒。性德偏偏是身居高門大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恩。於是有了幾百年後,為他的至情至愛而淚流滿面。生命有時也需要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

  註定是戎馬一生的他,在看到黃鐘譭棄,瓦釜雷鳴之後,決定隱居山林。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狼煙起,江山眺望的生活便不再屬於他。在這裡竹林間聞鳥語,山寺鐘聲遠,在這裡落花飄零,晚寒菸草迷。一盤橫局,便可定楚漢勝負。一葉扁舟,方可抵達禪的彼岸。

  生命的本質,就在於當一場都歸於塵埃,一切都成為過往雲煙,蒙塵負重的心,洗盡鉛華,方可見生命的本色。

  繁華的都市,迷離的生活,仰望頭頂這方包容了億萬年生命的天空,究竟給人的思想帶來了什麼。思想是神,既可以繁華似錦,也可以雜草叢生。生命也需要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喧囂不走,亦能優雅獨舞。

  採一枚明月洗塵,品一盞清茶,倚欄等一朵蓮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