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九月全文

  《九月》是海子寫的一首詩歌,它以充滿神祕色彩、閃爍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獨具特色的語言構造,對所述事物進行了詩性的言說與燭照。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九月》的有關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現代詩歌九月原文

  《九月》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隻身打馬過草原

  現代詩歌九月作者賞析

  在詩人對明明如鏡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歲月的描述中,我們再次被帶入到闊大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而闊大空間與悠長時間的寫照,再度引發詩人無端的愁緒與感嘆,詩人不禁又一次重複地表白了“琴聲嗚咽,淚水全無”的情感態度。詩歌的最後一句實屬神來之筆,“隻身打馬過草原”,看似輕輕的一筆帶過,卻是語重千鈞,蘊意豐富,作為草原上的一個匆匆過客,詩人在這裡領悟到時空的無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覺到世間蘊藏的宗教意味的高遠和哲理玄思的深邃,面對這一切,他想說什麼呢?他又能說什麼呢?也許一個存在主義者面對世界的最基本態度就是聆聽,因為“本真的言說首先是聆聽”,而且“唯有所領會者能聆聽”,在聆聽和領會之後,詩人才發出了“琴聲嗚咽淚水全無”的深切喟嘆。

  在前述中,我們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視角出發,對海子《九月》一詩作了詳細的讀解。不過,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並非純然是存在主義的,從他對邈遠時間與曠闊空間的無限感慨中,我們似乎讀到了陳子昂似的感時傷逝的古典情懷。當海子“隻身打馬過草原”,發出“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的歌吟時,我們依稀讀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嘆惋;而面對“琴聲嗚咽淚水全無”的詩句,我們又怎能不聯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傷感呢?事實上,感時傷逝是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一致之思,從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贈白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擬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蘇東坡的“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沁園春》***,多少詩人用他們手中的筆撰寫出了關於時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嘆。海子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只不過他在傳統詩思中添設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意味,他又在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摻雜了中國傳統的詩思,他的詩歌體現出存在主義與傳統詩思的融通。

  現代詩歌九月背景

  《九月》一詩寫於一九八六年,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海子已經從北京大學畢業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近三個年頭。

  應該說,此時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對較成熟的,對於世界、生存、死亡、時間與空間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認識框架。這首詩就是詩人思考的結果,認識的反映,它以充滿神祕色彩、閃爍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獨具特色的語言構造,對上述事物進行了詩性的言說與燭照。海子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從存在主義哲學出發自然就可以解開海子詩歌中的重要思想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