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活的最長的鱉


  在我國,雖然有兩大長河——長江和黃河。但是有些水生物種,我國也少有見聞。其中斑鱉,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們通常生活在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區域。近幾年來,有發現了有部分斑鱉體形巨大,體重可以達到100公斤以上。它們曾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雲南地區以及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區。你知道世界上活得最長的鱉有多大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

  世界僅存的百年老鱉

  截止1990年代末,由於人類活動大量增加以及傳統中藥對龜鱉殼的巨大需求,斑鱉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目前這一物種僅存4只已知個體,兩隻生活在越南,還有兩隻就在蘇州動物園。2011年底,越南河內,世界上最後僅存的4只斑鱉個體中的一隻,被發現並保護起來!這隻神鱉被越南民眾視為“國寶”,是越南文化和歷史的象徵,越南人認為它是神物。只要浮出水面,必有大事發生”。

  在越南,這隻神鱉還有一個名字——“還劍鱉”。《青年報》稱,越南廣為流傳的神話,15世紀時,有一個叫黎利的人一日遊河內綠水湖時得神鱉送來寶劍“順天劍”,此後黎利率軍擊敗明朝駐軍,建立後黎朝,成為君主。建國之後,黎利遊湖之時見神鱉前來索劍,便將“順天劍”交其帶回。隨後,綠水湖改名為今日大家熟知的“還劍湖”,湖裡的神鱉被稱為“還劍鱉”。

  當時據越南動物管理人員測量,這隻鱉體重大約169公斤。至於它的年齡,越南媒體說法不一。有媒體稱,估計約為80歲-100歲之間。也有越南動物研究者稱,這隻鱉至少有700歲。這隻巨鱉身長約1.2米,十幾年前就已經生活在該放生池內,平時很少會浮出水面,在晚上偶爾可以聽見其發出的叫聲。至於具體是什麼時候被人放生於該寺放生池已經無法查實。專家初步判斷,該鱉之所以浮出水面應該與泉州這幾天的氣候炎熱有關係,但具體原因和巨鱉基本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鱉的價值

  鱉***AmydaSincnsis***,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生活。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的作用。鱉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滋補藥品。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山瑞鱉、斑鱉、黿,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釋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甲魚肉中含有一種抵擋人體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質,常食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吃適量甲魚有利於產婦身體恢復及提高母乳質量。科學家實驗還證明,甲魚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提高機體免疫的功能。甲魚中含鐵質、葉酸等,能旺盛造血功能,有助於提高運動員的耐力和恢復疲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甲魚的人越來越多,甲魚營養豐富,被當作滋補食品。甲魚對多種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孕婦、產後腹瀉及失眠、消化功能差的人不要多吃***,但一定要食用活的甲魚,現吃現宰。新鮮甲魚的腹甲***由一塊塊軟組織連結而成***是乳白色的。如果腹甲顏色變成褐紅或淺紅色,或者變綠變黑都說明甲魚已不新鮮,不是自然死掉,就是被蚊蟲叮咬過,甲魚的蛋白質變了質,人吃了這種甲魚對身體極為有害。

  鱉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進行呼吸,也常在陸地活動晒背。鱉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生活規律與外界溫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10~12℃時,鱉進入冬眠,杭嘉湖地區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後是鱉的 冬眠期。春季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從冬眠中逐漸甦醒並開始攝食。20℃以上時,雌雄鱉進行 交配產卵。鱉有護卵的習性.產卵後會在產卵地不遠的水中守護.以防天敵傷害.25~30℃是鱉攝食生長的最適溫度範圍,也是人工養殖的最好季節。超過33℃時,尋洞“避暑”。人工養殖中,因鱉生性好鬥,大小鱉不宜混養。

  群體間恃強凌弱現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時會殘食同類。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髒。鱉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環境中,甲魚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風平浪靜的白天常趴在 向陽的岸邊晒太陽***俗稱晒背***,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癒合,通過晒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生性機敏.有輕微的驚動就會迅速的潛入水底一動不動.並且有判斷逃跑路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