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鳥類尾巴最長

  全球尾巴最長的鳥類是鳳尾綠咬鵑,又稱為自由鳥,體長38-41釐米。下面小編為你介紹尾巴最長的鳥類是哪種,歡迎前來閱讀。

  尾巴最長的鳥類:鳳尾綠咬鵑

  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屬咬鵑目咬鵑科的鳥類,是南美洲叢林中最漂亮的鳥,瀕危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第一類保護動物。分佈於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等地。棲息於森林地帶。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營巢於樹洞中,是熱帶森林中的攀禽。分佈於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等地。鳳尾綠咬鵑是瓜地馬拉的國鳥。

  鳳尾綠咬鵑是咬鵑中體型最大的,體長38-41釐米。加上尾羽長達70釐米。體重180-210克。其腳趾與其它鳥類均不相同。鳳尾綠咬鵑有著極其華麗的外表,綠色的羽毛,紅色的胸部上具狹窄的半月形白環,羽毛為鮮豔的銅綠色和紅色,在不同角度觀看可看到由金屬綠至藍紫色不等,通常有閃爍著金屬光澤的鮮豔羽毛。一般情況下一級飛翼的羽毛會遮掩了尾羽,而只有繁殖季節時的雄性才會看到長長的尾羽。雄性並有一個如頭盔般的冠毛。雄性成鳥的喙為黃色,雌性則為黑色。雄性綠咬鵑有平滑的長尾覆羽,如同鳳凰一樣的尾羽。幼年的鳳尾綠咬鵑保留有一雙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鳥或翼龍的爪,成年後消失。

  棲息在墨西哥南部以及中美洲的熱帶叢林中,原始潮溼的山地雲霧林,茂密植被的溝壑和懸崖,森林邊緣,牧場,海拔900 - 3200米之間。在哥斯大黎加,在非繁殖季節有向低海拔遷移的記錄。

  生活習性編輯飛行速度快,因其具有非常漂亮的羽毛而聞名,美洲最美麗的鳥類之一,在中美洲的神話傳說中佔有重要地位。雜食,叢林中的昆蟲,水果,青蛙都是它們的食物。

  尾巴最長的鳥類:名字由來

  自由鳥,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屬咬鵑目咬鵑科的鳥類,小型攀禽,是南美洲叢林中最漂亮的鳥,有著極其華麗的外表,雄性綠咬鵑有平滑的長尾覆羽,如同鳳凰一樣的尾羽。瀕危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第一類保護動物。棲息於森林地帶。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營巢於樹洞中,是熱帶森林中的攀禽。分佈於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等地。鳳尾綠咬鵑是瓜地馬拉的國鳥。

  在南美洲有一種鳥,它的羽毛非常美,西班牙殖民者試圖把它抓來放到鳥籠子裡觀賞,但成年鳥不易捕獲和養活,當人們把抓到的成年鳥放入鳥籠時,它將不斷地用頭撞擊鳥籠,直到力竭而死,於是有人打起了不懂事的幼鳥的主意,把抓到的幼鳥放入鳥籠,但鳥媽媽發現了失蹤的孩子後,它會趁人們不注意,悄悄地銜一顆美麗而有毒的果實放入幼鳥籠中,幼鳥吞食這顆果實後便會中毒而死。此之謂,不自由,毋寧死。人們震驚於此,又深感敬佩。之後小鳥作為瓜地馬拉的象徵驕傲的站在了國旗、國徽、硬幣上,瓜地馬拉本幣以它為名格查爾。於是人們給美麗的小鳥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自由鳥。

  尾巴最長的鳥類:文化內涵

  鳳尾綠咬鵑***分佈圖***分佈於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

  繁殖期在每年的2月至7月之間,雄性為了吸引雌性,會進行求偶之舞,在空中跳躍,大聲唱歌。雌雄共同築巢,通常營巢於距地面20-30米高的樹洞中,偶爾也選擇啄木鳥的老洞。交配後,雌鳥在巢中產1到2枚卵,卵呈淡藍色,父母雙方孵化17至18日。一旦孵化,雌雄輪流餵養的雛鳥23日至31日,直到它們羽毛豐滿離巢。新生幼鳥的翅中保留有一雙原始的爪,成年後消失,這一點類似於麝雉,說明它也是一種原始鳥類。

  鳳尾綠咬鵑又叫做“阿茲特克鳥”,是一種生活在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的美麗鳥類。在古代瑪雅和阿茲特克文化中,鳳尾綠咬鵑被認為是羽蛇神***格查爾神***的化身,享有神聖的地位。

  綠咬鵑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的美洲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瑪雅和阿芝臺克人看來,它們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徵著天國與靈魂,嚴禁殺死綠咬鵑,違者處以極刑,在他們的社會中,綠咬鵑亮綠的尾羽是比黃金還珍貴的物品。在古代瑪雅和阿芝臺克文明中,只有國王和高階祭司才佩戴有這種長達一公分翡翠般的尾羽。在許多中美洲語言中,“quetzal”一詞還有珍貴,神聖,筆挺的意思。

  綠咬鵑從未被人們長時間餵養過,總是在被捕捉到之後一段時間內死去,出於這個原因,人們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象徵。綠咬鵑是瓜地馬拉的國鳥,在瓜地馬拉的國旗與國徽上都有一隻綠咬鵑。據傳,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綠咬鵑總是美妙地歌唱著,殖民者入侵之後便開始沉默,當瓜地馬拉解放之後,它們又開始歡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