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反思總結

  《頤和園》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多媒體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地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合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因此,在學習長廊這個環節,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希望能夠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之後關於“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學習就完全交給學生,先自己閱讀學習,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在交流彙報環節中,學生說到那處描寫,我會隨機地出示相應的圖片,展示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對景點有進一步的瞭解,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在表達上的好處,體會到語言的優美。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細細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瞭解,但是在整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比較的少,特別是由於匯入環節用時太長,影響了對句子的品讀。

  從整節課來看,我覺得上課自己還是比較的緊張,而且鼓勵性的語言較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過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勵性的語言單調,評價語的指導性不強。通過這次講課,也讓我看到了自己課中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之餘,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篇2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著重體現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字中去。

  篇3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著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著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建立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字進行心靈對話的“啟用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裝置的優勢,在匯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影,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