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起源於什麼地方呢

  計算機病毒從哪裡來呢?起源怎麼樣?下面由小編給你做出詳細的計算機病毒起源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起源介紹一:

  關於計算機病毒的起源現在有幾種說法,但還沒有一個破人們所確認,也沒有實質性的論述予以證明。下面將幾種起源說簡單介紹一下:

  ***1***科學幻想起源說: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Liiler***寫了一本名為***Sh0ck Wave Rider衝擊波騎士***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資訊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鬥爭的工具的故事。

  1977年,另一位美國科普作家托馬斯·丁·雷恩推出歪動一時的《Adolescence of p一1》。

  作者構思了一種能夠自我複製、利用資訊通道傳播的計算機程式,並稱之為計算機病毒。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幻想出來的計算機病毒。僅僅在10年之後,這種幻想的計算機病毒在世界各地大規模氾濫。

  人類社會有許多現行的科學技術,都是在先有幻想之後才成為現實的。因此,我們不能否認這本書的問世對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所起的作用。也許有些人通過這本書才頓開茅塞、藉助於他們對計算機硬體系統及軟體系統的深入瞭解,發現了計算機病毒實現的可能並設計出了計算機病毒。

  ***2***惡作劇起源說:惡作劇者大都是那些對計算機知識和技術均有興趣的人,並且特別熱衷於那些別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這些人或是要顯示一下自己在計算機知識方面的天資,或是要報夏一下別人或公司。前者是無惡意的,所編寫的病毒也大多不是惡意的,只是和對方開個玩笑,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以達到炫耀的目的。例如,美國internet網路蠕蟲病毒的編寫者莫里斯實際上就屬於此類惡作劇者,因為在他編寫這個旨在滲透到美國國防部的計算機病毒之時,也沒有考慮到這種計算機病毒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損失。而後者則大多是惡意的報復,想從受損失一方的痛苦中取得樂趣,以洩私憤。例如,美國一家計算機公司的一名程式設計師破辭退後,決走對公司進行報復,離開前向公司計算機系統中輸入了一個病毒程式,“埋伏”在公司計算機系統裡。結果這個病毒潛伏了5年多才發作,造成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紊亂,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

  雖然,計算機病毒的起源是否歸結於惡作劇者還不能夠確走,但可以肯定,世界上流行的許多計算機病毒都是惡作則片的產物。

  ***3***遊戲程式起源說:十幾年前,計算機在社會上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應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程式設計師,為了娛樂,而在自己實驗室的計算機上編制了吃掉對方程式的程式,看誰先把對方的程式吃光。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病毒,但這只是一個猜想而以。 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黴

  製造計算機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到目前為止,依然眾說紛壇。 1983年l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弗萊德·科恩***Fred Cohen***在美國國家電腦保安會議上,演示了他研製的一種在執行過程中可以複製自身的破壞性程式,淪.艾德勒曼***Len Adlemn***將它命名為計算機病毒,並在每週召開一次的電腦保安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來,8小時後專家們在VAXII/750計算機系統上執行,第一個病毒實驗成功。一週後獲准進行實驗演示,從而在實驗上證實了計算機病毒的存在,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證實的計算機病毒。

  可以相信,計算機病毒的產生並廣泛傳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於那些對於計算機語言及作業系統有深入瞭解的一些惡作劇者。不過,正像病毒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樣,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原因也並非一種。

  計算機病毒起源介紹二:

  自從1987年發現了全世界首例計算機病毒以來,病毒的數量早已超過1萬種以上,並且還在以每年兩千種新病毒的速度遞增,不斷困擾著涉及計算機領域的各個行業。計算機病毒的危害及造成的損失是眾所周知的,發明計算機病毒的人同樣也受到社會和公眾輿論的譴責。也許有人會問:“計算機病毒是哪位先生髮明的?”這個問題至今無法說清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計算機病毒的發源地是科學最發達的美國。

  雖然全世界的計算機專家們站在不同立場或不同角度分析了病毒的起因,但也沒有能夠對此作出最後的定論,只能推測電腦病毒緣於以下幾種原因:一、科幻小說的啟發;二、惡作劇的產物;三、電腦遊戲的產物;四、軟體產權保護的結果.

  IT行業普遍認為,從最原始的單機磁碟病毒到現在逐步進入人們視野的手機病毒,計算機病毒主要經歷了六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原始病毒階段。產生年限一般認為在1986-***之間,由於當時計算機的應用軟體少,而且大多是單機執行,因此病毒沒有大量流行,種類也很有限,病毒的清除工作相對來說較容易。主要特點是:攻擊目標較單一;主要通過截獲系統中斷向量的方式監視系統的執行狀態,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對目標進行傳染;病毒程式不具有自我保護的措施,容易被人們分析和解剖。

  第二階段為混合型病毒階段。其產生的年限在1989-1991年之間,是計算機病毒由簡單發展到複雜的階段。計算機區域網開始應用與普及,給計算機病毒帶來了第一次流行高峰。這一階段病毒的主要特點為:攻擊目標趨於混合;採取更為隱蔽的方法駐留記憶體和傳染目標;病毒傳染目標後沒有明顯的特徵;病毒程式往往採取了自我保護措施;出現許多病毒的變種等。

  第三階段為多型性病毒階段。此類病毒的主要特點是,在每次傳染目標時,放入宿主程式中的病毒程式大部分都是可變的。因此防病毒軟體查殺非常困難。如1994年在國內出現的“幽靈”病毒就屬於這種型別。這一階段病毒技術開始向多維化方向發展。

  第四階段為網路病毒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國際網際網路的發展壯大,依賴網際網路絡傳播的郵件病毒和巨集病毒等大量湧現,病毒傳播快、隱蔽性強、破壞性大。也就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反病毒產業開始萌芽並逐步形成一個規模巨集大的新興產業。

  第五階段為主動攻擊型病毒。典型代表為2003年出現的“衝擊波”病毒和2004年流行的“震盪波”病毒。這些病毒利用作業系統的漏洞進行進攻型的擴散,並不需要任何媒介或操作,使用者只要接入網際網路絡就有可能被感染。正因為如此,該病毒的危害性更大。

  第六階段為“手機病毒”階段。隨著移動通訊網路的發展以及移動終端--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計算機病毒開始從傳統的網際網路絡走進移動通訊網路世界。與網際網路使用者相比,手機使用者覆蓋面更廣、數量更多,因而高效能的手機病毒一旦爆發,其危害和影響比“衝擊波”“震盪波”等網際網路病毒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