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古城的精美散文推薦

  喜歡斷壁殘垣,喜歡古城遺址,喜歡歷史留給我們的滄桑感。像長安,像洛陽,像樓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描述古城的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賞。

  :追尋古城

  曾經哺育過中華始祖黃帝的洧水,自登封陽城山湧匯而出,如蛟龍擺尾一般騰越豫東平原,《詩經》中便有了“溱與洧,方渙渙兮”之佳句,洧川古城亦緣此而得名。

  古城原址在洧水南岸的宋樓鎮,隋唐時期稱洧州,金代設立洧川縣,距今已近800年曆史。後因洧水暴漲,縣城屢遭衝淹,遂於明洪武二年搬遷至北岸十里高坡處,當地人至今仍習慣稱宋樓為“故縣”。新城在建造風格上雖具明代特色,卻又標新立異,城牆寬闊十餘丈,周長為九里四十步,內填黃土夯實,外砌青磚,牆高兩丈六,東西南北開四門,外加一小南門,氣勢恢巨集。與全國各地的古城相比較,這裡的護城河開挖在城內,而非城外,戰亂年代,即便兵匪攻破城垣,面對100多米寬的河道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洧川的城門樓歷經數次修葺,別處的城垛大都是實心的,此處卻為內十字空心,俗稱“柿花”,當地百姓自豪譽為“狀元朵”,源於這座古城出過雙狀元。祖籍洛陽的北宋宰相呂蒙正,落難中曾棲居洧川討飯,發奮苦讀一舉成名,民間有“八保洧川拾狀元”的故事流傳於世。另一位明代狀元劉理順雖揚名於杞縣,原本卻是由洧川興龍崗遷徙而至,功垂錦帛自當認祖歸宗,百姓口中亦有“狀元紗燈”的故事流傳。想必這象徵著一方榮耀的“狀元朵”,也應景於舊封建禮制,尋常百姓家出了武舉人,興土木蓋起的玉宇傾樓,那飛簷上形態各異張牙舞爪的走獸是要插花的,而無官無職的財閥縱有廣廈千間,飛簷上的走獸是絕對不能插花的,森嚴的皇權決定了身份。

  洧川原本為方圓九里之圍城,相傳從南門到北門竟然“百里有餘”,讓初涉古城的陌生人不免心生疑竇。究其原委,乃南門城樓上天生一株柏樹,與之遙相呼應的北門城樓上亦生長一棵榆樹,民間自然就戲謔為“柏裡有榆”了。可惜北門與東、西兩門早已不復存在,僅剩南門孤零零聳立原地,那株生命力極強的柏樹由城門內側的青磚縫隙處斜刺裡冒出,根鬚扎進半圓形拱門頂端搖搖欲傾,在先天缺乏水分缺少養料的半空,汲取著日精月華,竟神奇般的存活了500多年。更令人稱奇的是,北門的榆樹與城門消失了,通曉人性的鳥雀,好像當年老祖們嘴銜柏籽不經意間遺落城樓憑空造出古柏景觀那樣,其後裔效仿祖輩刻意從別處銜來一枚榆錢,埋在柏樹的根鬚旁邊,那適生力的喬木遇雨水破磚縫而萌芽,鬱鬱蔥蔥與古柏比肩接踵,真就應了民間“柏裡有榆”那句俗語,成為古城一道自然奇觀。

  悠久的歷史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洧水不僅哺育出呂蒙正和劉理順兩狀元,這片土地還滋養成名了豫劇唐派開山鼻祖唐喜成、牛派唱腔創始人牛得草、當代中國“梅花王”王成喜,他們身處貧民家庭於逆境中崛起。向來以東方文化引以自豪的大和民族,國會大廈從不懸掛異國的書畫,卻不惜花費9100萬日元購買王成喜大師的《香遠圖》開了先例。坐落於洧水河畔的古城因名人而名,往昔滿街巷飛簷斗拱的建築群,以及大街兩廂紅漆木柱支撐的樓屋坡上鑽出半尺高密密匝匝的瓦松,隨處充溢著一個“古”字,棲居的老城人有幾天幾夜絮叨不完的故事。但說那古城中心路北的城隍廟,原佔地15畝,擁有正殿、拜殿和東、西廊房70餘間,其規格高至正五品,傳說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欽封,院落內那通被風剝雨蝕得字跡模糊的碑文依稀記載著彼時盛極的香火。

  慨嘆歲月滄桑,江山更迭,流淌千年的洧水早已更名為“雙洎河”,如一條冬眠的蛇僵臥在窄狹的河槽裡,失卻了往昔的活力。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洧川先與南岸許昌地區長葛縣合併,繼而又以河為界被開封地區的尉氏縣兼併劃為鄉鎮。自此,在華夏史冊上繁衍數百年的古縣城不復存在,香火旺盛的城隍廟被拆除三分之二成為政府的辦公場所,廟址上建起了擁擠的民居。除南門外,周圍的古城牆及護城河系數不保,就連大街上那紅漆木柱古色古香的店鋪樓肆亦不見蹤影,代之而立的是參差不齊的磚混結構水泥房子,古城韻味蕩然無存。

  但凡失去的東西,始覺彌足珍貴。如朝聖一般踏入古城,我徜徉在擁擠不堪的街肆中,幾欲追尋一些舊跡來。幸遇王成喜大師的入室弟子範根昌兄,乃土生土長的古城人,抬手遙指東大街鬧市,對城內“何老記”的香醋、“泉湧泉”的白酒、拐角樓對面的“金貓”牌捲菸如數家珍。當年“何老記”的香醋用大甕盛著,遠銷陝西,那香味兒,滿大街飄散,古城人使勁兒吸溜一下鼻子,一肚子兩肋巴骨頓覺清爽。還有“金貓”牌捲菸,那可是古城大老爺們的最愛,解放後連師傅帶生產工具整體被搬遷到新鄭捲菸廠,成為聞名全國的大企業。健談的根昌兄敘說起“泉湧泉”的發跡史,更讓人聽得入迷。舊時的古城,“泉湧泉”的白酒生意原本並不紅火,老掌櫃天天歪在門口打瞌睡。一日,請算命先生指點迷津,讓其當街拋扔一枚銅錢,拾錢者即為貴人。老掌櫃隨手將一枚銅錢擲於街肆,喧囂鬧市,人來車往,趟起一片浮塵,並無人顧及那枚銅錢。眼看天近晌午,城西龐閣村一半大孩子擓著籃子進城賣菜,低頭撿起那枚銅錢。酒坊老掌櫃急忙出門,伸手拽住那孩子,買下青菜,並將孩子唯一的母親接進家中,每天管吃管住,靜等貴人相助。那孩子在酒坊當幾年夥計,百事不成。老掌櫃拿出一些錢,讓他到外邊跑跑,長長見識。孩子游逛到洧水碼頭,見一官船停泊於此,叫賣半船曲磚,許是天天泡酒坊練就的敏感嗅覺,拿錢悉數將曲磚買下,運回酒坊助老掌櫃釀酒。老掌櫃雖心有不悅,並不埋怨,令人將曲磚搬進庫房,不小心掉落一塊,打摔碎的曲磚裡滾出一個金元寶。老掌櫃令人再打碎一塊,裡邊仍然是囫圇個的金元寶,塊塊皆如此。原來京城一貪官,為掩人耳目,挖空心思將貪贓的錢財包裹在曲磚內,沒來得及運回故里,便得暴病一命嗚呼。不明就裡的家人視這些東西為累贅,半道上賤賣,正巧被酒坊小夥計撞上。“泉湧泉”由此而發跡,白酒生意紅遍古城內外。

  聽說古城的小吃鍋盔饃乃絕門手藝,趁機想品嚐一下正宗味道。根昌兄哈哈大笑,這回算找對人了,他就是第四代傳人。少時的根昌兄跟隨父母學手藝,做鍋盔饃和麵揣面有絕招,水不能多,將乾麵加水使勁兒揣,全憑兩隻胳膊和一雙手,反覆揉搓出來的麵糰既筋道又表面光滑,撂地上再撿起來,一星兒土絲都不沾。揣好面上秤稱重量,如鍋蓋大小的鍋盔饃一斤重,依次擱鍋裡蒸熟,上下十八層,正面鬆軟可口,背面黃焦酥脆,咬一口滿嘴膨脹,回味悠長。那年頭沒電無冰箱儲藏,酷暑裡存放十天半月,蒸熟的鍋盔饃不發黴不變味兒。根昌兄尤其對洧川的豆腐津津樂道,引經據典介紹說,漢高祖之孫劉安被封為“淮南王”,為感激封賞,劉安曾棲居古城,遍尋天下方士,聚於洧水南岸牛脾山為劉邦煉丹。一方士用洧水浸泡黃豆,加滷水熬製,結果仙丹沒煉出來,卻熬製出白嫩細膩的豆腐,歷經千百年傳承,麻繩穿豆腐成為古城一絕。由地下洧水泉眼浸泡熬製出來的豆腐,表面呈琥珀色,質地堅硬,切一塊刀口純白,隨手將豆腐扔地上,摔不碎不滲水。通常小販賣豆腐,直接用秤鉤掛著稱斤兩,買者亦可用麻繩穿起,提溜回家,擱鍋裡隨便燉,久燉了更筋道,吃起來鮮嫩綿軟,愈嚼愈香。根昌兄特別提到,舊時南門裡祖師廟北側老靳家的攏單豆腐最有名,老掌櫃從沸騰鍋裡舀出新鮮豆腐腦,用攏單攏起來,挑著擔子上街叫賣,從南門到拐角樓,才吆喝兩聲,古城裡那些老饕們聞聲而動,當街或站或蹲,立等靳家老掌櫃趁熱攏一下布單,拿利刃十字八刀將筋道的熱白豆腐切成約兩公分方塊,盛入碗中,依次淋上祖傳配方的蔥、韭、芥、蒜和辣椒油等十幾種調料,迫不及待的食客們大口咀嚼得津津有味。未及游到十字街頭,老靳家的攏單熱白豆腐被搶食一空,不乏那出門晚者,眼饞地瞅著空擔子咂嘴直跺腳。可惜靳家老掌櫃無後,如此熱銷的獨門手藝慢慢就失傳了。還有古城獨具風味的酥脆焦棗,熱鍋裡滾不爛的綠豆麵大丸子,隨著古城的漸行漸遠亦尋不到風味兒。

  好在古城人已醒悟,社會的發展不能急功近利,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精粹應該保留和傳承。政府斥資力圖將拆毀的城牆復古,由大南門用青磚壘砌到小南門,屢遭劫難的城隍廟也得以修葺,成為文物保護物件。獨具傳統風味的洧川豆腐、五香牛肉、鍋盔饃等先後被註冊商標,列入了河南省名產,真空包裝的食品逐步走向國內外市場,讓漂洋過海葉落臺灣和東南亞的老古城人及其後裔們,從故土名吃的咀嚼中品出些許溫馨鄉味,牽扯出一絲眷戀的鄉愁。

  我站在古城南門內,舉頭凝望著門洞上那株見證了幾百年風雨滄桑鉅變的古柏,任堅韌挺拔的古柏形象為漸感退化的思緒插上遐想的翅膀,盡情穿越空洞的歷史隧道,於古往今來的喧囂浮躁中追尋端倪。我想,一座古城消失了,縱然復古再造,那一街兩廂曲徑迴廊的“何老記”、“泉湧泉”商賈店鋪呢,還有老靳家絕門的攏單熱白豆腐、滾不爛的大丸子、酥脆甜蜜的焦棗,以及不古的人心,所有這些,能夠追尋得回來嗎?

  :山 灣 古 城

  山灣古城,位於蘭西縣榆林鎮林安村境內,距馬鞍山1公里。若是從哈爾濱市呼蘭區團山子腳下,沿秀麗的呼蘭河渡口溯流而上,行至馬鞍山之陰,舍舟登陸。一座兀立可見的古城遺址就會閃入你的眼簾。古城依山傍水,佇立河之右岸,這就是金代上京北防的重要城堡——山灣古城。

  這座距今已900多年的古城,周長3000米,城牆殘高3米。雖說經歷了上千載的風霜雨雪,但四面甕門餘跡猶存,還可看清外環護城河。這條護城河自西北城外鹼溝而來,蜿蜒而南折向東北。它抱城一週,而後注入呼蘭河。據《蘭西府志》記載:過去“土人挖得古瓷壇二,封固甚密,至今保藏之”,1980年考古調查,曾採集板瓦瓦頭一,定白瓷殘片等金代遺物。

  而如今護城河已被改為水渠,春夏之際,流水潺潺,成了農田的受益之水。城牆坡面,廣植楊柳,蔥蔥郁郁,翠綠如茵,好一處祖國塞北的山河美景。城內殘磚闊瓦俯拾皆是,農民種地時曾多次從土地中揀回金代錢幣、布紋瓦、灰泥陶片等,只是城內早已夷為平坦的田地了,被當地農民種上了玉米、大豆、蔬菜等。

  位於松花江之北岸、呼蘭河自北向南串過的平原農業縣份——蘭西縣。隋唐時期歸黑水都督府管轄,遼時期屬完顏部,歸東京道管轄。金朝為加強對上京路及周圍地區的開發建設,於天輔五年***公元1121年***以境土即拓……逐摘諸猛安謀克中民戶萬餘。從蘭西縣7處金代古城、十多處遼金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如刀、鏵、釧以及生活用具仿定瓷片、布紋瓦、石桕,還有宋金銅錢,都說明了蘭西縣地區在金時就是人煙稠密的重要墾殖區。可以想象當年的呼蘭河流域最重要的是蘭西境內,數千萬的金人在這裡居住,還有許多金兵在這裡駐守。建國後,人們在這裡發現的女兒城、郝家城子、鍘刀城子等一些古城,就是那個時期呼蘭河兩岸人民生活的佐證,也標明瞭這一帶還是十分重要的金源文化發源地。

  金兀朮的長女女婿名叫夏金吾,時任左大將軍,當年就駐防在這座山灣之城。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夏金吾騎著一匹金色良馬,跟隨大元帥金兀朮揮師南下。他與岳父一樣很有雄才膽略,精弓善射,武藝高強。五月奔襲揚州,趙構渡江南逃;十月直趨江浙。於和州***今安徽和縣***大破宋軍,下廣德,勇闖天險獨松嶺,強渡長江至建康***今江蘇南京***。夏金吾騎著他那匹金馬駒帶精兵衝鋒在前,緊追不捨,奮力追擊趙構。後來,他戰死疆場之後,這座城區被夏金吾手下的一名副將接任。

  然而,金泰和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族首,迅猛吞佔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蒙古軍迅速了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元揮師南下滅金之時,蒙古鐵騎軍驍勇善戰,攻城掠地幾如風捲殘雲。呼蘭河流域之金代駐軍城區,多毀於猛烈的蒙古軍戰火。隨著這座城的突然遭遇毀滅的命運,城裡的首領及百姓就在一夜間全部消失了。

  而今,我們走近遠近聞名的山灣古城,它的原來面目已經極難辨認得出,只能從厚厚的金史之中尋找它當年的一些史料。眼前只有方圓幾公里四周堆塌殘留的城牆,還依稀可見當年這座北方城鎮的神韻風姿;從出土的一些金代文物,我們尚可尋覓到當時金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千年古城

  這兩年我一直忙於工作,很難有空閒的時間,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直到最近單位的專案告一段落,在友人的建議下,我去了一趟雲南麗江大研古城,進行了一次短暫的休閒之旅。

  對於麗江大研古城這個地方,雖然略有耳聞,但對它並不瞭解,知道的也不多,只是聽說很多人都去過,都說是個休閒養生的好去處,我就這樣去了。

  去之前友人建議,像我這樣弱不禁風的體質,應該帶點高原反應的藥物,防止到了麗江會有高原反應。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並且去過麗江,自然不會糊弄於我。於是在去機場的時候,我特意去藥店買了幾盒藥,帶在身上心裡感覺能踏實一些,至於到了會遇到怎麼樣的情況,只能是等到了再說了。

  飛機中午時分降落在麗江的三義機場,第一次踏上麗江這片土地,內心禁不住湧上一陣陣不一樣的新鮮感。機場位於麗江市古城區的七河鄉,機場不大卻修建得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也許是為了跟麗江古城韻味相匹配吧!

  從機場坐車到市區,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沒有選擇打車或者坐機場大巴,而是步行到機場外的道路上,攔了一輛路過的小客車。車上都是些納西族的同胞,從他們樸實憨厚的面容和獨特的穿著打扮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在車上有說有笑,說著我聽不懂的納西語,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納西族,對這個多才多藝的民族,算得上有些初步的印象。

  來到麗江市,司機便問我要去哪裡,在得知我要去大研古城後,他就建議在古城邊的一個農貿市場下車,據他介紹說,穿過農貿市場後面的小巷,就能看見大研古城的大門了。與我一同下車的還有好幾個納西族的中年婦女,他們揹著揹簍,看樣子是要去農貿市場採購物品。

  我跟在他們身後,一同往市場裡走,這才看清楚他們身穿的服飾,上身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看起來顯得既莊重又素雅。

  走進農貿市場,與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樣,這個農貿市場的建築,並不像我們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圍成一個四方型像吊腳樓似的土木結構的房子,從房頂佈滿青苔的瓦片中可以看出這個市場已經有些年頭了,中間的廣場上有很多納西族的同胞在賣農副產品,而買東西的人也很多,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一幅繁榮古樸的景象。

  穿過人來人往的市場,我直接走進司機所說的那條小巷。本以為小巷會很安靜,沒想到這裡也是人頭湧動,看得出來這大部分都是遊客。越往裡走,吸引我眼球的就不再是行人了,眼前漸漸顯露出來的古城牌坊,讓我有些欣喜,經詢問了正在牌坊前照相的遊人,確定為麗江大研古城的“南門”,站在牌坊前,耳朵裡不時傳來一陣陣悠揚的打擊樂,非常的動聽。

  沿著石塊路面一路走了進去,這是一條很小卻很長的巷子,有很多分支的小巷。巷子兩邊都是兩層的閣樓,雖然一層全部已經被用來當作店鋪,但這樣古樸而又富有歷史感的房子和街道,還是讓人感覺似乎回到了萬古的年代。

  一邊走著一邊欣賞著樂曲,感到非常的愜意,但心裡卻一直在想:這麼動聽的打擊樂聲,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呢?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家鼓的店鋪進入我的視野,我急忙走了過去,看著店鋪裡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鼓,跟我們常見的大牛皮鼓不一樣,兩頭大中間小。而店裡的小師傅正在用這種鼓演奏樂曲,非常的動聽。據店裡的師傅介紹說,這種鼓叫非洲鼓,是近幾年才引進的外來樂器,而小師傅正在演奏的樂曲名叫《一瞬間》,據說這首原創歌曲,年輕人們都很喜歡。

  在大研古城的小巷中瀏覽,走來走去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而我只能跟著遊人多的地方行走。在小巷中穿來穿去,一不小心我來到了一個叫木府的地方。這裡的遊人很多,都爭相在木府大門、忠義石牌坊和宮外照壁前照相。據說這裡是古土司衙門的所在地,電視劇《木府風雲》就是在這裡拍攝。

  按中軸線由外到內,宮外照壁上寫著八個字“宮室之麗,擬於王者”,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對木府的評價。照壁正對著的是忠義牌坊,高十六米,正中央刻著大寫的“忠義”二字。穿過忠義牌坊就是木府的儀門了,繞過儀門內的照壁,便可看見議事廳,議事廳地基高於廳前廣場,前有防漢白玉石欄。議事廳內正中有鋪著虎皮的土司王座,王座後邊正上方殿頂的藻井飾有龍紋,大廳兩邊各有一排座椅,均低於土司王座。

  繞過議事廳便是萬卷樓,也是木府的書房,建在議事廳的旁邊,也顯示木府對文化的重視。萬卷樓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包含了漢族與納西族當年特有文化元素,樓前有一匾,寫著“行化邊徼”四個字,萬卷樓中還有一塊大石硯,硯中有三隻水牛,姿態各異,非常的獨特。

  萬卷樓的後面便是護法殿了,護法殿是土司家族治家之處。護法殿的牆壁上懸掛著歷史上最著名的六位納西土司的畫像,殿內有一張長凳子,據說是做處罰之用。護法殿的後面便是光碧樓,再者就是玉音樓,玉音樓前還有一個戲臺,戲臺緊靠著青山,在翠綠的簇擁之下,顯得格外的漂亮。

  從木府中退了出來,由於預先沒有預訂住的地方,我只能放下好奇心去尋找居住地。來之前聽友人說,麗江古城的客棧很多也古樸,環境也不錯,值得一住。選來選去,最終在雲景客棧住了下來。這是一間全木質結構的古樓客棧,經過現代的裝修改善,外觀上看很古樸,客棧內卻很時尚也很溫馨。這種古樸與現代相結合的體驗,內心著實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放鬆和舒坦。

  休息一會天色便暗了下來,時間總是在你流連忘返的鬆懈中消消地溜走,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在客棧裡簡單吃過晚飯之後,客棧的主人便建議我說去酒吧一條街逛逛,說那邊的夜晚很是熱鬧,他還把去的路線都告訴了我。經不住內心的好奇,我便匆匆地出門了。

  果然,人還沒到就能聽見陣陣刺耳的音樂聲和歡呼聲,越過一座小拱橋,我便來到古城的酒吧一條街。酒吧一條街緊挨著一條小河,我沿著小河,在陣陣刺耳的音樂聲中,慢慢地走過一個又一個各式各樣的酒吧。酒吧的建築也是兩層的全木質古樓,在昏黃的霓虹中,我還能看清楚它們的名字,非常獨具特色。有麗仙居、一米陽光、千里走單騎、神話、九天樂、麗江8吧、古城火島酒吧等等,這其中就有電視劇《北京青年》和電影《豔遇麗江》的拍攝地。

  不喜歡喝酒,更不喜歡吵鬧的地方,儘管這些酒吧在古城中很有特色,但我還是不太喜歡這樣的環境,漸漸地就從酒吧一條街裡走了出來。這個季節的麗江,遊人如織,這個時候的古城,更是熱鬧非凡。儘管夜幕降臨,但古城的每一條巷子裡,都是人來人往。我記得出來時的方向,就想繞個圈子走回去,順便也欣賞一下古城的夜景。我就漫無目的地走著,看看古城的建築和納西族的手工藝品。

  突然,一種斷斷續續而又獨特的音樂聲調飄進我的耳朵,我循著聲音來到一座古樓門前。大門口的正前方的牌匾上寫著“大研納西古樂會”幾個隸書,大門左邊的牌匾上用草字寫著“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右邊的牌匾上用宋體字寫著“宣科先生每晚八點在此主持”。我循著時有時無的樂曲聲向裡望去,一個身穿藏青色長袍、50歲光景左右的先生站在了麥克風前正滔滔不絕演講著,內容似乎是關於古樂的歷史和價值。

  好奇的我不由自主走地了進去,去聽聽這獨特的納西古樂。我才找了個位置站定,耳邊便響起一陣悠揚的笛聲,隨後十八般樂器如煙花綻放般奏響起來,這其中我能辨別得出的只有鼓聲和跋聲,華麗的樂聲盤繞著整個古樓的院子,沐浴著在場的所有人,令人陶醉。一曲作罷,那位先生又開始講納西古樂以及納西民族變遷發展的歷史。他說:“納西古樂僅僅是一個簡稱,它的全名應該是納西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保留、弘揚的古老音樂,它都是納西族祖祖輩輩演奏傳承下來的。納西古樂由洞經音樂、皇經音樂***現已流失***,以及麗江本土音樂‘白沙細樂’組成,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聽得有些入迷,竟不知這位演講的先生就是大研古樂研究會的會長宣科先生,難怪對大研古樂如此瞭解,還是身旁的人說了一嘴,我才恍然大悟。

  聽完宣科先生的演講,並欣賞了一番納西古樂,時間已經到了晚上十點。這一天的遊覽行走,確實有些疲憊,沿著古巷走回客棧,夜幕下的大研古城,此時顯得有些安靜。可能我已經遠離喧鬧的酒吧街,正在走進古城另一份安詳的境地,在悠閒、放鬆的狀態下去感受這個千年古城不一樣的韻味,我就這樣慢慢的、安然的進入夢鄉。

  第二天醒來時,太陽已經越過客棧屋頂那長滿蘚苔的瓦片,正暖烘烘的平鋪在我的床上。洗刷完畢後,在客棧裡簡單地吃過早飯,就匆匆忙忙地出了門,想再去逛逛這個千年古城。沿著一條流淌的小水渠,踏著一塊又一塊拼湊起來的石板路,眼前一間又一間的古樓從眼前飄過,儘管充斥濃厚的商業氣息,但千年以來的韻味還依然存在,令人耳目一新,如回到上古的年代。

  突然,一家掛著牌匾“摩梭手織”的古樓,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走了進去,大門口的一塊木板上刻著關於“摩梭手織”的概況。摩梭手織是傳統手工編織的精品,來源於有著“人類母系社會活化石”之稱的東方女兒國——瀘沽湖。摩梭手織採用摩梭人原始的手工編織機加摩梭婦女純手工編織而成,非常的精美,其摩梭傳統手工編織工藝現已成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看著編織完成的一條條圍巾,各式各樣、花樣繁多,心理不禁的感慨,摩梭人的勤勞和智慧真是令人欽佩。

  從摩梭手織的古樓商鋪中出來,再往前走,便來到了一間木質閣樓前。這件木質閣樓顯得有些明亮,像是剛剛修繕完畢。大門的正前方掛著一張木質牌匾,上面寫著“茶馬古道文化城”,走了進去,裡面全是茶馬古道沿途的特色物品,看得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記得上學時曾經在書上學到過關於“茶馬古道”的知識,如今親臨茶馬古道的一個站點,感覺就像已經進入茶馬古道文化的漩渦裡,真真實實的去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據文化城的資料記載,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

  這樣看來,我們所認識的“茶馬古道”,並非單一的一條路線,而是像網狀似的構成那時的商貿與文化交流的時代脈絡,深深地影響著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也譜寫一段震撼的商貿文化交流史,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記憶。

  從茶馬古道的文化薰陶中出來,已是接近中午,在古城的小餐廳用午餐時,接到單位的通知,有急事儘快趕回。一次匆忙的旅程,一次行程緊湊的古城之旅,就這樣畫上句號。那些藍天白雲下美麗的景色,還沒來得及盡情去享受,那些有著納西手工鍛造的銀飾品,還沒來得及去欣賞,就在飛機的那一聲轟鳴中,戛然而止,不免有些遺憾和惋惜。

  一座有著千年美譽的古城,一段輝煌而獨特的土司文化和歷史,因其獨特的身份和地位,值得後人欽佩、記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