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老師個人隨筆

  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和解放孩子!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一:耐心等待花開的聲音

  美美是幾個星期前新來的小朋友,她性格內向,不願意與小朋友交往,更令人頭疼的是她不願意講話。開始我以為她是不熟悉環境,有些害羞,但是兩週過去了,她說過的話幾乎屈指可數,一天下來最多就是:“老師我想上廁所。”來園離園時也不跟老師問好或再見,雖然我們一直鼓勵她:你的聲音真好聽,但是效果依然不佳。

  為了激發她說話的慾望,很多時候我會有意接近她和她聊天,而她的反應永遠是安靜的看著你,最多來個點頭搖頭。怎樣才能讓她多說話呢?我想必須先與她的父母溝通,從中瞭解到孩子在家也很少說話。在大班這個年齡段正是語言發展的時期,多數孩子都是一天到晚嘴巴停不下來,而她為什麼不願意講話呢?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她的語言發展有影響呢?我多次向老前輩們請教這樣的孩子該怎樣去引導,得到的答案多數是要多鼓勵多表揚。

  這天數學活動是《比較輕重》,這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並非難事,都是“跳一跳就能夠到”的內容。待我講完輕重的概念後,出示了一張畫有天平的圖片,天平的左邊是一頭牛,天平的右邊是兩隻羊,而天平明顯看出是平的,在之前的探索過程中孩子大多數都瞭解了數量與重量是不成正比的,當我問到一頭牛重還是兩隻羊重時,多數孩子都舉起了小手,驚喜的是美美也怯生生地舉起了小手,我感覺自己都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趕緊叫她起來回答。她只說了兩個字:“一樣。”我接著問:“美美把話說完整,什麼跟什麼一樣?”“牛和羊一樣重”美美答道。她竟然回答問題了,孩子們也許也感到了美美的變化,都轉頭微笑著看著她。我趕緊鼓勵說:“美美回答的太棒了,小朋友們說她回答的對嗎?”“對!”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在這幅圖中,一頭牛和兩隻羊的重量是一樣的,為什麼呢?我知道美美是知道答案的,你能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一樣重嗎?”我接著問。“天平是平的!”她響亮地答道。那一刻我真想對她說:親愛的寶貝你能感覺到老師小兔般跳動的心嗎?我開心的對她說:“美美好棒哦!你答對了,你回答問題的聲音可真好聽,要是每次都能大膽的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更棒了,以後多說給我們聽好嗎?寶貝們我們一起給美美一個愛的鼓勵吧!”“美美,你真棒!繼續努力會更棒!”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給了美美愛的鼓勵。我看到了美美害羞的笑臉,流露出無法掩飾的喜悅。

  在最近的一個周裡,只要聽到美美回答問題,我們都會不失時機地表揚她一番,大家都發現美美最近變了,早上能聽到她甜甜的問候,上課會偶爾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離園時會主動跟老師說再見。雖然她的話語還是不多,但是在我看來她的進步不只是一點點,因為在戶外活動時我也看到了她有了屬於自己的朋友。

  美美的變化使我欣慰,只要我們用心去引導,與她的父母一起努力,給她足夠的時間,她一定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等待花開的聲音雖然漫長,但聽到花開的聲音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二: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孩子

  “老師,睿群又打我了。” “老師,睿群手裡拿著彩筆!” “老師,睿群搶我的玩具!” 這就是睿群,一個喜歡惹事的孩子,每天告她狀的孩子數都數不過來,而且睿群還特別喜歡“表現自己”,組織活動時,她會和其他小朋友會站在旁邊不知道在說什麼悄悄話?不聽老師的指揮,也經常的出怪動靜,或四處亂跑,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對此,我看老師們也很頭疼啊,剛剛開始的時候給她講道理,還沒說幾句他跑了,要是著急訓她幾句,她就一直笑。滿不在乎!

  然而,一天午飯的時候,我在旁邊站著看孩子吃飯,她突然抬起頭對我說了一句:“老師你吃飯了嗎?你快去吃飯吧!”我突然感覺心頭湧起一陣暖意!

  從那以後,我開始用欣賞的眼光看睿群了。我對她有了新的發現,在一次上舞蹈課上,我發現睿群特別的靈巧,動作很協調,她也很勇敢,摔著,碰著,也不哭!手也很巧,今天下午在做愛心卡的時候,她做的很好!

  這就是睿群,勇敢靈活,懂得關心別人。但是如果老師不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她。並客觀地對她做出評價,她的優點是可能不被發現,甚至始終給別人不良的印象。

  我想睿群很愛表現,我想利用這一方面對睿群的有些行為進行控制,可以在做遊戲的時候讓她當個監督員。告訴她當監督員首先必須自己要做好,讓她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相信睿群會悄悄的進步,告睿群狀的小朋友也會越來越少的!

  我要用欣賞的眼光看著睿群的進步,還要在她的耳邊提醒她也要把她的進步告訴別的小朋友,告訴她的父母,還要送她小禮物,表示對她的進步的獎勵!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和解放孩子!”

  老師也曾經說過要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三:避免誤解和傷害孩子們

  5月,陽光明媚,彩蝶紛飛,種植園地的小麥綠油油,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擺,好似千層浪,格外耀眼。午餐後,我習慣性地帶著孩子們來到麥田邊走一走,看一看。剛放飛他們不久,嘵嘵就來報告了:“王老師,文文把小麥折斷了。”只見已有一群小朋友在對著他指指點點,而他呢,手腳比劃著,爭辯著。我生氣地走過去,大聲喝道:“文文,你這樣做不是把小麥弄死了嗎?”“老師”他用近似哭腔的口吻說:“我只是想看看小麥的杆裡面是什麼樣的?”慚愧、內疚突然席捲而來,多麼寶貴的探究精神啊,而作為老師的我卻這般地衝動。我蹲下身,“文文,對不起,剛才老師沒弄清情況就責怪了你。”我向他道了歉,又接著問:“那你發現了什麼?”他的眼睛一瞬間亮了起來,興奮地說:“小麥的杆裡面是空的!”於是,文文手中的那截小麥杆就在孩子們手中相互傳遞著。

  文文的行為其實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小麥的內部結構,在他有與眾不同的做法時,在他的行為表面看似有點破壞性時,我的衝動差點傷害了他的自尊,扼殺了他對自然的關注,對探索的慾望。

  日常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例時常發生,衝動的、感性的維護常規,甚至嚴厲的制止,極端的判定,可能是我們的本能反映。但孩子都有各自的思維、想法,我們要學會耐心地傾聽,真誠地詢問和了解,尋求他們的真實動機和意圖,之後再來“判”孩子的行為,以避免誤解和傷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