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傾聽的精美散文隨筆

  靜下心,學會傾聽心靈之聲,你浪費掉了太多自以為是又狼狽不堪的青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傾聽

  在長城,我們是否聽見了大青磚的吶喊?在鳴沙山,我們是否聽懂了大荒漠的吟唱?在秦陵,我們是否聽清了兵馬俑的交談?

  一隻新石器時代笨拙的陶罐是靜默的,但我們可以傾聽到獵人們的談笑風生,因為在這些易碎的陶罐上附著了遠古的錄音。它不單是盛水的器皿,也不啻是珍稀的文物,留下陶罐的古人同時留下了其精神密碼和文化晶片。

  智慧的人類將原本不著痕跡、不顯形影的靈魂注入音樂、文學、雕塑、繪畫、建築和自己日常所碰觸過的一切什物。他們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締造了一個獨立的藝術王國,與大自然分庭抗禮。

  我們可以傾聽一幅畫、一座雕塑、一首詩歌。從安格爾一傾至今而未有窮竭的《泉》,我們聽見了少女通體所宣敘的青春的快樂;從梵高的《向日葵》,我們聽見了生命不可壓抑的火焰的升騰;從羅丹的《思想者》,我們聽見了巨靈的跫音響徹蒼穹大地;從濟慈的《夜鶯頌》,我們聽見了星輝月色下愛神的婉嘆清歌。

  倘若世間沒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極強的音樂,人類將何以自處?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空間亦無邊遼闊,任人悠遊無礙,流連忘返。我們傾聽那些優美的作品,雙耳宛如花苞一樣舒放,對現實世界的耐心和信念將因此增強。一面固然鄙陋庸俗,另一面則高雅純淨。

  音樂是酒神的魔法,使人飄飄欲仙,醺醺欲醉,忘乎所以。有時,我們並不能從音樂中獲得任何畫面,搖滾樂就是如此,它令我們熱血沸騰,幫我們將寂寞轟成碎片。音樂不僅使人痴迷,還使人超脫,暫且把人間萬事撒手放開。繪畫訴諸視覺,需要心靈擊鍵而和,撥絃而應,當你傾聽時,就如同傾聽若有若無、稍縱即逝的歌聲那樣,你會有一種疑幻疑真的感覺。我們如何傾聽莫奈的《日出》?在雲層中隱現的那輪朝暾,乃是精神的飛鳥,它發出振翅聲,以示我們心靈中不屈的掙扎。

  目迷五色很平常,耳朵卻不會輕易騙。噪音和樂音涇渭分明。

  四處遊走的人,閱歷甚廣,倘若有所見而無所聞,就絕非小小的遺憾。一個人的眼光通常只停留在形形色色的事物的表面,難以深入其核心,捕捉其精髓。

  世間識字的人很多,但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務須心靈積極參與,你傾聽作者的訴說,理解其語焉未詳的部分,只有這樣,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豁然開朗。

  我們能否毫不費力地傾聽到藝術家的心聲?面對一部傑作,我們往往苦於找尋互通的途徑,就因為我們在高大的圍牆外面踟躕,不得其門而入。藝術的大門總是虛掩的,對一部分人意味著“不行”,對另一部分人則意味著“可行”。我們要踅入其中,就必須經由視聽,歸向心靈。不會傾聽的人就好像停留在默片階段,略強於牽線木偶。

  一個人緊閉雙目,也可以與大師心心相印,若能傾聽,就是異國的語言也不成障礙。獨特的藝術運用獨特的表達,訴諸於視覺和聽覺,在沒有色彩的地方看見色彩,在沒有聲音的時候聽見聲音,這正是大多數人所匱乏的能力。見可見之物,聞可聞之聲,只能將我們引向聰明。於無影處見真形,於無聲處聽驚雷,才能將我們引向智慧。

  傾聽,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傾聽,你必定妙會於心。最初時,你可以傾聽大自然中的天籟,因為無分愚智,它都會向你敞開襟懷,讓你耳有所聞,心有所感。某一天,你面對真正的藝術品時,你將驚奇地發現冥冥中那些神祕的聲音撲翅而來,向你訴說心曲,就像邂逅了一位暌違已久的友人,你肯定驚喜交集。

  :傾訴與傾聽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一篇小說中寫過這樣一個情節,講一個馬伕,每天都要對一匹老馬喃喃訴說他的歡樂和苦惱,後來這匹老馬死了,馬車伕沒有了傾訴的物件,竟然發瘋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上,因為失去了或缺少傾訴的物件,最終導致精神抑鬱進而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由此,我想對一個人的懲罰,莫過於削奪他傾訴的權力。

  傾訴是人的精神需要,有好的傾訴物件無疑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所謂朋友,所謂知己,所謂靈犀相通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能夠傾訴與傾聽的物件。我們常聽人說“我有啥話都能跟他說!”這包含著多大的信任和理解呀!

  但很長時間,我卻也只懂得傾訴,並不真正懂得傾聽,後來始悟,那是遠比傾訴還要重要的一種人生“表達”啊!

  我生來就是個急性子,心直口快,爭強好勝,以往,朋友間相聚,偶然談起某事,稍頃我便會“拔刀而入”,進而“烽煙四起”,往往等不得別人表達完自己的觀點,便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意見或觀點告訴對方,彷彿害怕遲一會自己的話就說不出來似的。這種談話的結果,往往是誰都沒有認真聽清別人講什麼,而自己講的是什麼,也不知對方能否真正聽明白?這樣的談話常常開始的莫名其妙,結束的也是亂七八糟。期間,脣槍舌劍,帶著火藥味頗濃的辯論還算正常,升級為一種偏見的情緒化的攻擊與奚落,鬧得不歡而散也是常有的事。

  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家都喜歡傾訴,而不喜歡傾聽,這也許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吧!

  對於傾聽的深入理解源於中央電視臺某位主持人轉述的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的故事,方有較深的啟示與體悟,以後也漸漸學會了剋制與傾聽,並不急於去發表見解。

  林克萊特問小朋友:“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 “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的!”

  聽過之後,其時我的想法便是:假若我是主持人,我肯定不會去問第二個問題的,假若那樣的話,我會在不經意間輕易扼殺了一顆多麼美麗的童心啊!由此,我也恍悟出身邊的一個好友為何那麼富有人緣!

  他是個醫生。讀過很多的書,屬於那種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雖然懷才不遇,但整天都樂呵呵的!平淡而從容。大家遇到什麼事都愛跟他說,連最隱祕的私生活,也原意向他坦露。事實上,很多問題他也解決不了,甚至連他自己面對某些煩惱也經常束手無策。但人們都愛向他訴說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喜悅以及祕密什麼的……有時他聽完,也會提出自己的參考意見,但卻從不強迫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像是一個哲人似的在你迷茫時娓娓地為你拓展另一條思路。我發現他在談話時,總是微笑著,靜靜地聽人訴說,很少插嘴或是打斷別人的話,沒有那種誇誇其談式的賣弄,也很少自作聰明地教導別人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選擇,他是我見過的最善於傾聽的人!

  我曾問過他,何來之雅興,難道不怕厭煩嗎?他則笑嘻嘻地回答我:“聆聽是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每個人自有其人生的閱歷和人生的智慧,只要你安下心來傾聽,必會將他人的知識和智慧學到手中,為你所用。再者,煩多由心生,別人向你傾訴了,心結由此解開,不至於將煩惱積聚於心中,也算做了一件善事!更何況上帝賜給人一張嘴,兩隻耳朵,就是要讓我們多聽少說!”。聽罷,我不禁啞然失笑!

  的確,芸芸眾生中,傾訴是人的本能慾望,是人宣洩的一種途徑與方式,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表達!但我們更需要學會傾聽,因為傾聽不僅僅是一種尊重的需要,一種伴奏人生歌謠的美德,更是一種後天的修養!學會傾聽,內心的世界會更加豐富多彩,人性深處會不斷昇華起良智和博愛,更能令人感知到大自然賦予的爽心悅耳的快意。

  在生活中,學會傾訴,會讓我們學會排譴鬱悶和表達愛;而善於傾聽,則會滋養我們一顆寬容的心。

  :生命的傾聽

  生活的場景裡,有很多的人多表現出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或者是能言善辯的一面,固然對於這種人我不能不說他們是語言的天才,所以我除了欣賞之外再有就是傾聽。但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事實,生命與生命因著出生環境、父母遺傳以及個人經歷、閱歷和受教育的關係,當然還包括歲月裡成長、認識與結交的朋友、所接觸到的事物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讓人與人不可同日而語,就事實本身而言,有的人善於言說,有的人善於沉默,更有的人善於傾聽。

  其實,在我看來,這三種善於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這樣簡單的劃分歸類。因為生命各個不同,而不同的生命自然就有自己的生命屬性,生命選擇和生命表達,有的人喜歡開口,有的人喜歡沉默,還有的人喜歡傾聽,這一切除了上面說的眾多原因之外,再就是他本質的使然,即性格所決定。周氏兄弟一個善於沉默另一個則善於言說。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沉默者比言說者更受歡迎,更有智慧或者更懂得人情世故,不!從當時的史料背景透露,周作人的人緣和交際遠勝於兄長魯迅,其文學地位、口碑也比魯迅要好的多。當然,如果為此而輕看了魯迅也會被歷史和人們所嘲笑、褻慢。

  還是那句話:性格即命運。這一點對於每個人而言,沒有選擇。貝多芬的命運是西西弗斯的命運,歌德註定多情富貴而風流的命運。荷爾德林命中多桀窮迫、沉默寡言之人,尼采天註定智慧多慮、狂妄自大善於表達之人。這些人在德國曆史上都享有聲譽,個個了不起的人物,但其命運和生活的落差如長江天塹,令人無法釋然。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精彩之處,有了這精彩,人性和歷史才有其不滅的光輝和價值,才引領人類精神的攀升。傾聽者就這樣誕生。

  我,就是傾聽者,一個善於傾聽各種聲音的傾聽者。活生生的生活裡,我喜歡傾聽學人的智慧表達,但這樣的人似乎鳳毛麟角,所以,我更多的傾聽來自於歷史和書籍,傾聽他們才讓生命古色古香,充滿生機。是的,我生命的性格不屬於口如懸河,更非滔滔不絕,相反我是木訥笨舌,敦厚篤實之人,所以,傾聽才符合我生命性格。這些年正是因為了解了自己,才使自己甘於傾聽,尤其在文史哲方面和建築、書法、藝術等方面花去了我相當大的精力,還有宗教和自然之間也讓我十分投入,為此我的生命家園充滿詩意的浪漫,精神飽滿而日漸豐盈。

  做一個傾聽者真好!這是來自於心底的感嘆,回顧這些年往事歷歷,我不得不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和絃。是的,這麼些年生命在黑暗的包圍裡孤獨地行走,就是為了傾聽智者的言語,從而使自己的靈魂之核慢慢長大並且開花結果,這一天終於來到,也就是說昨天的傾聽者變成了今日的敘述者。雖然敘述者的角色依然卑微、貧賤,然而,能擁有精神品質不是用身價、現實來交換的。

  《雨點的節奏》一文,是我若干年前寫就的文字,它是作為我傾聽者的角色來表達自己或者闡釋自己生命情感的視窗,通過雨這個自然的聲音,使我生命獲得了一個釋放心靈的缺口,其中每一個文字的組合與起落都隨於雨的聯想與靈魂的自然呼吸而起伏變化,換句話說,作為傾聽者,雨成為我命運的交響,傾聽它等同於傾聽歷史、文化、藝術、人文在心靈裡的開闔。除此之外,對於秋天,我也同樣表現出生命的愛儀,十二篇《美了,秋天!》就是作為傾聽者對秋天秋意、秋韻秋味傾聽後最明確最徹底的詮釋與感懷。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是能言善辯的人也好,還是沉默寡言的人也罷,生活中都有屬於自己喜愛的角色,只是因人而異。當然,我的生命傾向於傾聽,傾聽來自於同類或者自然還有歷史包括書籍在內的聲音比較合適我的性格,這樣活著既快樂又不失生命滋味的本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