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老街的散文

  老街空了,屋空了,人空了,心也空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一:老街

  雲,在季風裡流浪,將停不住的腳印,遺落天涯。花,在秋雨裡飄零,將挽不住的馨香,入土為泥。雨後,如洗的碧空,陽光毫不吝嗇它的溫暖,捲曲著落葉,映耀著水岸。一陣鳥鳴,如水般清澈,在頭頂滑過,沒入林中一片凋零的枝椏。

  沐浴著時光帶來的寧靜,開啟記憶的窗櫺,一襲飛花往事,逐雲映水,在雨後的碧空慢慢洇開。生命裡,有些事,如風中的雲,放飛天涯,被時光遺忘,有些人,如雨中落花,被心湖沉寂,而有些地方,卻是你生命裡的陽光,溫暖著漫漫紅塵,夢迴幾許,成為一生割捨不掉的思念。

  無數寧靜的日子裡,那抹思念總會隨季風東行,繾綣在離別已久的小村,還有那條定格在記憶裡的老街。發現,在年少沒有奢求的歲月裡,小村,是人生中,最柔軟的幸福,而老街是永恆在心的最美風景。

  老街,也因了兒時的相伴,成為記憶裡最濃的墨筆,它隱在小村深處一片綠蔭裡,像善良的母親,呵護著,寬容著生活在貧苦裡的人們,寵溺著莽撞在童年裡的孩子。吱吱作響的木門,從不關閉純樸和潔淨,紅線繩綁紮的簡陋柴扉,推開便是坦然和真誠。柔軟的泥土,被輕快的腳步踩踏,笑語濃處,是或忙碌或悠閒的身影。

  兒時的老街,四季都是清新的,春天,風吹樹搖,連角落裡都盛開著五彩的小花,夏日的蟬鳴,是孩童午後的誘惑,也清擾了老街的寧靜。秋的藍天,層層疊疊素潔的雲,清高且悠遠,而冬天,老街在陽光裡的日子,過得悠閒自在,雪落的時候,那層綿軟,冰逝著漫長的寒冷。

  最喜歡是老街的秋夜,夜涼如水,卻到處瀰漫著收穫的氣息,月光下,人們談論著秋事,不忘手中忙碌。孩子們像是夜裡的精靈,循光逐著飛舞的螢火蟲,或是,高舉素白的葫蘆花,招引著長觸鬚的飛蛾。老街,靜靜的聽著,安詳的看著,爬滿夕顏的矮牆上,一次次撥亮那盞油燈。直到,大人們累了,孩子們倦了,留下一街未完的秋事,離去,惟有老街,聞著未盡炊煙的味道 ,在月下靜守。

  可能,對於有些人,老街,是逝去的光陰,是荒蕪了的過往,他日遠離,便不再覓尋,而對於我來說,多年來,它的點滴充盈記憶的角落,從來不曾忘卻。偶爾月下思鄉,老街的一切,便如月華灑落,如夢如幻,卻又澄明清澈。彷彿聞見,土牆跟,太爺泡在茶盞裡的淡淡餘香,彷彿看見,樹下,啞巴奶奶眼裡哀怨的目光,那盤石磨,誰還會轉動它的人生,那棵老樹,是否還會輪迴到屬於它的春天。

  老街,在離開它的日子裡,像青藤一樣,緊緊纏繞著心扉,又像一罈陳年老酒,盛滿那些年的故事,溢著濃濃暗香。無數次夢裡,在它的街頭綠蔭下徜徉,被兒時手中搖晃的馬尾草,輕癢著回憶,被那條瘸腿老狗留下的一對半腳印,沉重著思緒。很多時候,想它靜默在時光裡,不知蒼老了多少容顏,如今,它又會被歲月滄桑成什麼模樣,是韶華傾負,守著塵埃落定的清寧,還是,那棵老樹依舊綻著新枝,繁華著風雨春秋。

  那一日,雨後的傍晚,走在老街,像小時候,踩過淺淺的水坑,任泥濘溼了鞋子。彩虹若隱若現在天邊,像極了那時的情景,只是,一路走過,雨後清新的氣息依舊,那時的莽撞少年,已是沉穩著腳步,而老街,落滿滄桑,也不再是舊時的容顏。

  老街,被荒草覆蓋,被雜亂瓦石堆棄著,那年的紫薔薇,花香不知殞落何時,敞亮的老街上空,亦不見那棵老樹的蔭涼。有些院落已是人去屋空,破舊的院門,無人開啟,也不用再等來誰的夜歸。偶爾一戶,朱門緊鎖,高挺的青瓦素牆,在老街斷牆中,格外醒目。此時的老街是安靜的,沒有鳥鳴穿過上空,沒有公雞在牆頭放聲短啼,甚至沒有人影恍動。像是一位渴睡的老人,因承受了太多滄桑,陽光已耀不開她的眼晴,只想,就這樣沉沉睡去。

  老街空了,屋空了,人空了,心也空了。

  不知老街走過多久這樣的歲月,曾聽外婆說過,隨著老人們的逝去,年輕人都在村外安居,老街已沒有幾戶人家,不想,會是如此的荒涼。也許,老街懂得,因為它的滄桑,終將孤獨寂寞,也許,它不懂,那些年輕的身影,為何都要離開,幾步之遙的距離,也很少從此路過,連風都變得陌生疏離。這就是所謂的風雨變遷吧,老街在失去中慢慢老去,而曾經受老街庇佑的人們,卻在老去中漸漸失去。

  望著遠處日漸膨脹的小村,村邊還有急速建蓋的房屋,蠶食著土地,突然發現,站在這裡,除了追憶那時的時光,卻改變不了什麼,因為,我也選擇了離去。雨後的天空變得潔淨,雨後的夕陽更加紅潤,光線傾落,老街像被披上了一層紅紗。也許,夕陽都想喚回老街的青春,迴歸她昨日的韶華。

  事事總會有變遷,卻不一定走向滄桑,就像此時的小村,除了這條空蕩的老街,已經在嶄露新姿,多年後,這裡,或許也會舊貌換新顏,輕掩的院門,垂掛著時光的青藤,纏繞著紫薔薇的淡淡花香,圓潤的青果,垂掛牆頭,枝繁葉茂的紫槐,延著老街的曲折深入,樹下的青石板上,一朵紅辮繩,扎著飛針走線的青春,而那一地水窪,倒映著俏麗的身影,一石跌落,濺起朵朵水花......

  二:老街

  在夢中,我總是會夢見家鄉的老街,鋪滿青石的路面,灰濛濛的房屋,七零八落的店鋪,惟有一輛的士揚長而去或誰家孩子的哭聲奪窗而出,這給老街帶來了幾分生氣。

  老街就像是一架古老的鋼琴,當綿綿細雨時,它彈奏出的是優美的旋律和證人不能忘卻的那般嬌美,當狂風驟雨時,它奏出的是沉重,鬱悶的聲音,但音中璉著無限力量,一種讓人想飛騰跨越的感覺。

  雨後的老街像是一把小提琴,總是彈奏出一種輕快、和諧的調子,街上自然很熱鬧,路旁的樹葉顯得格外綠,小草也顯得格外生機勃勃,要是在夏季,這裡就到處都瀰漫著桅子花的味道,清香使人留戀,美麗使人難忘。在這個時候,隨手遞上一塊錢,一碗飄著蛋絲的餛飩便立刻送到嘴邊,這樣的景,這樣的情,堪稱天下一絕。

  幾乎每個未長大的孩子都喜歡老街,幾乎每個長大的孩子都想離開老街,因為老街太狹小了,然而我卻永遠喜歡老街,如今我雖然每年都會回去看老街,但心中的那份熱愛卻難以表達,心中的那份依戀卻一起陪著我。

  我愛老街,它哺育了我,教育了我,我將永遠深深喜歡著它。

  三:老街

  這是一條小鎮的老街,一條與之平行的新街替代了它,成為人們居住趕集的新所在。老街被新街上一排樓房所阻隔,就像被遺棄的老人蹲在某個角落整理瑣碎的記憶。

  橫向穿過新街一邊的兩座樓房間狹窄的甬道,泥濘的路面、堆積的垃圾和惡臭的汙水溝拒絕著來人的造訪。這條甬道,幾乎成為連線新街與老街的唯一一條通道。在寸土寸金的新街上,習慣於多搶多佔的人們建造房屋時,努力地將屋簷伸向街面,沒有人願意在房屋兩邊留出一條通往廢棄老街的通道,也沒有人記得這條老街。這條僅存的甬道是鄰近老街的一戶尚未搬遷的人家的過道。

  老街如今頹勢盡顯。一口口枯井,鏽跡斑斑的壓水杆,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路面,對開的低矮的屋舍已顯現出坍塌的痕跡,一張張上了鎖的門板牙開一條縫,拉直了門栓,屋簷下的蜘蛛悠閒地結網,不知從哪裡突然竄出一條狗,“汪汪”叫兩聲,一扭頭,鑽進了一條門縫裡不見了蹤影。

  佇立老街上,電視劇裡的某些情節湧現於腦海,似乎有來來往往的人群,有屋頂上煙囪裡嫋嫋升起的縷縷炊煙,有屋子裡菜蔬下鍋的剎那迸發出的“嗞嗞”聲,有廚房裡散發出的蔥油味兒,還有臨街的門扉邊,頭髮花白的老媽媽倚門相望……

  我對老街來說是一位新客,走親戚的緣故冒失地走進了老街。或許正是因為第一次走上老街的原由,老街和新街的反差才會如此完整而又強烈地展現出來。

  老街的一排屋舍後面是山,另一排屋舍與新街上一排沿街而建的樓房毗鄰。同行的一位與我年紀相仿的在小鎮上長大的親戚竟不知老街的存在,另一位已過天命之年的親戚邊走邊指著旁邊的房子介紹曾經的鎮政府和醫療所的位置。看到物是人非,不禁發出一陣感慨。韶華易逝,歲月無痕。讓我不解的是,僅一排房子之隔,老街何以被遺棄得如此乾脆,連一戶人家也不剩?

  返回新街,看著一幢幢相互攀比似的樓房,也是如此的雜亂無章。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有的人家將臺階伸了出來,有的在屋簷下搭棚圈地做生意,有的門前堆積起磚石瓦礫,經過的行人不得不繞上馬路,與車搶道。我想,難保若干年後,雜亂的新街會遇到老街一樣的命運,被追求新的高樓大廈的人們遺棄。

  親戚告訴我,鎮上人們每年過完正月十五,青壯年陸續外出打工,進了臘月,又紛紛踏上返鄉潮回家過年,一年幾乎有十個月以上都在外面闖蕩,全部積蓄都用來建造家裡的新房,樓越建越高,式樣越來越漂亮。在他們看來,建造的新房,就是在外闖蕩成功與否的標誌。許多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紛紛步父母后塵。

  其實,這也是中國當代農民工生活的寫照,我想。農民工為之奮鬥,夢縈魂繞的家卻成了臨時住所。為了生活得更好,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怎能支撐起鄉鎮和農村的繁榮?就像一位作家所說,中國的城市就像一棵大樹,拼命吸收著農村的養分。

  站在新街上,還是一直在回想老街。如何扭轉鄉鎮和農村衰敗的勢頭,我沉思著,也妄揣著,中國農村的發展,是否需要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為引擎?

  這同樣需要一種文化的力量。我去過江南的烏鎮。市河兩岸的住戶儘管仍住在祖輩遺留下來的並不寬敞的古樸的老房子裡,然而住戶們臉上那份恬靜與安詳無不在訴說著一種幸福,他們正是以這種心態迎接國內外如織的遊客,如今,烏鎮還保留著舊時的樓堂館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文化的根,因為他們保留並珍藏著文化的根,幾千年來,在烏鎮生活過的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這些人對鄉土的熱愛、歌頌與回饋,確保了烏鎮的長久不衰。

  烏鎮能夠給老街人,乃至中國的廣大鄉鎮和農村人何種啟示,值得探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