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人民的名義觀後感

  人民的名義保持了周梅森一貫的貼近時代、家國情懷、重視懸念、層層剝筍的風格,充分展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反腐敗決心和人民檢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不少人沒想到,3月28日在湖南衛視黃金檔獨家首播的《人民的名義》,會以如此迅猛的力度“紅”了!這部被媒體稱為“中國頂級政治劇”的作品,開播第一天僅播了一集就全線登頂所有收視排行第一,而第二天的第二集全國網收視率更高達2.3,CSM52城域收視率2.28。不僅是第一名,還打破了收視高點紀錄。與此成正比的是,網上鋪天蓋地是年輕網友的熱評。本劇的導演李路再次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稱,“這樣的正劇可以說是久違了。”

  故事設定

  有史以來最大反腐尺度有沒有“尚方寶劍”

  《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即讓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個大案就是某部委某處長貪汙幾個億,副市長潛逃國外。令人驚歎的大膽設定和表現力度,以及氣氛緊張、節奏緊湊的戲劇味,令不少年輕觀眾大呼過癮。而更讓觀眾感到震驚的是,本劇的反腐官員尺度上據說將抵“副國級”。很多觀眾好奇,作為本組的組盤者和第一“責任人”,李路是否有“尚方寶劍”。對此,李路一口否認。“沒有尚方寶劍,沒有任何人保底。”

  據他介紹,將反腐的官階抬到“副國級”,是源於創作初期劇組召開各種討論會的結果,“我們發現反腐新聞的力度都這麼高,作為影視作品也應該往上走一步。”而回想起為了此劇一口熱血拼了兩年,李路感慨自己“當時啥定心丸也沒有。現在想想我確實是挺大膽的,我這個人吧,就是敢賭。你想,當時平臺沒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劇本,我就出價了,而且價格不菲。不過,我和周梅森老師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說成功率很高。我是基於 周梅森 這三個字,基於13年沒有出現反腐劇這種型別,甚於這次反腐中國的力度如此之猛,影視劇卻沒有反映。這三個方面,做了這部戲。”

  戲拍出來了,尺度有史以來最大。這審查過程肯定是驚心動魄吧?沒想到李路卻說,“稽核比預想的好!周梅森當年的劇是800條、1000條的審查意見,但當年跟現在的反腐劇概念不一樣,座標也不一樣。現在是全黨反腐、全國反腐,前無古人的反腐,比全世界各國反腐都來得猛烈。黨和國家的決心在那裡。現在要正面迴應,天天的新聞,中紀委網站都是打虎拍蠅的,比電視劇都精彩的橋段。如果一個電視劇作品拍不到比現實還精彩,就沒勁了。”

  大咖雲集

  一下請來40名戲骨這要花很多錢吧?

  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緊湊的劇情,近40名戲骨在劇中飆戲成為《人民的名義》又一大亮點。開播的前一兩集中,侯勇飾演的趙德漢將一個貪官的微妙心理演得酣暢淋漓,被網友稱讚一抬眼一挑眉都是戲。而陸毅飾演的侯亮平則顯示出新一代的檢察官的七情六慾與正氣凜然。而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志堅等一批老戲骨的精湛演技,更讓人看到熱血沸騰。那麼,請來這樣一批演員,肯定很多錢吧?對此,李路一口否認。

  他說,“整個劇片酬就那 一鍋肉 ,這個大家都知道,就那麼多錢。請他們來演的時候,就跟他們講,按照市場價格來,那我就要賠錢、扛責任了。於是我實事求是,將心比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陸毅來了、張豐毅來了、吳剛來了……那麼,價格呢?全部打折。李路說,陸毅的表演酬勞只是市場價的二分之一。而其他演員打的折還要更低,“特別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對這部作品的信任。”

  在採訪中,很多演員表示,拍這部戲壓力挺大,這是客套話還是真實的?李路說:“當然是真實的。高手雲集,過招啊。我們這個組裡,三個人拿出去就是一臺戲了,他們演完戲經常要酒, 喝一杯,你演得太好了! 或者是, 你怎麼演的?我怎麼接不住呢? ”李路舉例,吳剛有一場戲,演完以後對手演員說:“大哥,我服您了,您這麼演我接不了,太厲害了!”

  有意思的是,本劇播出沒幾集,很多網友就說,如果誰誰誰來參演就好,這個名單裡排名第一的是陳道明。李路表示,陳道明確實拍攝時來探過幾次班,“他很關注這件事情。我們是好朋友。”

  播出頻道

  為何選擇湖南衛視而不是在央視播呢?

  《人民的名義》的氣質端正、嚴肅,是難得一見的極致的現實主義題材劇,然而本劇選擇了湖南衛視這個平時年輕化、青春化的平臺來播出。很多人問,為什麼這樣的劇不在央視播出呢?對此,李路坦承地表示,“湖南是我們相互選擇的,央視是有一個價格的瓶頸、集數瓶頸。湖南是我們拍的時候,他們到現場來了三次,特別誠懇。”

  與此同時,李路認為,在氣質年輕的平臺上播出其實對於本劇亦是一次考驗,“我們的劇在劇本期間,我們就覺得受眾應該是多元化的,這部劇不僅僅拍給高知人群、公務員們看的,希望更多的90後、00後能接受喜歡。”現在此劇果然大受年輕人讚賞,李路表示,大概是這樣的現實題材劇“久違了”。

  慣性思維下90後、00後熱衷的電視劇都是偶像劇、穿越劇,但李路表示高品質的政治劇一樣可以吸引年輕觀眾,“這些年輕人都沒看過這樣的電視劇,怎麼說人家不喜歡看呢?我們後期製作的工作人員都是90後,他們爭著搶著剪片子,沒排上的也到機房去看,很有共鳴。”李路表示,年輕人喜歡這部劇,非常之重要。“這證明我們是有希望的,年輕人的三觀是正的。只不過我們過去給他們 吃 的不是正常的營養的飯。”

  劇情走向

  開頭這麼“勁爆”會不會“虎頭蛇尾”?

  《人民的名義》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主線,講述了在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貪汙腐敗案件,被捲進的各個層級的官員在政治層面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最終利益集團被繩之以法的故事。這部劇聚集了官員、市民、知識分子、商人各階層關係之間的博弈,格局之大前所未有。不過,很多觀眾一邊在看,一邊卻在疑問,如此大尺度、強情節會不會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成“虎頭蛇尾”?

  對此,李路笑稱,“這只是開始,更精彩的還在後面!”那麼,下面的劇情會“暢快淋漓嗎?”“絕對會!”“有可能不痛不癢嗎?”“絕不會!”“會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嗎?”“必須是!”面對這類關切的話題,李路自信以答。

  李路說後面的劇情會越來越緊張,張凱麗、胡靜等人會逐個登場,“全劇80多個角色,人物眾多,想表達的人的層次很多。在這一點上,周梅森老師還是非常棒的,他沒有一個人物出來不交待他的人物命運的。全部有始有終,哪怕是一個非常小的人物,環環相扣。電視劇一大忌諱的是,中途 出 人,兩集三集就結束了。但周梅森不存在這些,出來後還能夠把這個人的命運寫完整了。非常棒。”他甚至還表示,這部劇有的人是深藏不露的,可能大家不會猜到。對於有網友網評稱,本劇是“中國第一自黑大劇”,李路導演迴應道:“我覺得特別認可,這是黨和人民敢揭傷疤了。政府自信了,創作人也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這麼拍,有自信才能 自黑 ”。

  篇2

  《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大案,是由陸毅飾演的最高檢反貪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依法突擊搜查侯勇扮演的國家部委某司專案處處長趙德漢家。在簡陋的機關房改房的家中,一臉憨厚老實的趙德漢埋頭吃著炸醬麵,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外出時只騎自行車。最終,在趙處長的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裡,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多元。

  雖然戲只有兩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讓觀眾歎服。“趙處長這個角色從最初淡定、後來暴怒再到崩潰,層次感特別強”,“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潰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戲,絕了”,“什麼叫教科書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知道了!尤其那場哭戲,除了表情變化之外,還有發紅的臉龐、顫抖的嘴脣,甚至額頭上都有一層汗,建議年輕演員多多揣摩學習”。前日接受記者微信採訪時,侯勇解讀了他給角色設計的三個層次,“當他發現自己被調查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掩蓋,然後隨著抽絲剝繭似的調查,這個人從拒不承認、剛開始似是而非,到面對鐵證如山時崩潰,從這些心理上的變化來展開幾個層次”。他透露,表演的時候拒絕“臉譜化”,“可能導演也是有意讓我來演這個角色,因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面對陸毅的步步緊逼,侯勇不緊不慢地吃著炸醬麵,侯勇透露,觀眾看到的炸醬麵,在片場拍攝中吃了五、六碗:“因為有各種景、各種角度,那碗麵其實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沒有。”對於在《人民的名義》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個演員,特別是一個職業演員,他不會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角色。我這兩年也試圖嘗試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色。當然跟這兩年很多影視劇創作低迷、型別單一、迎合觀眾、被網路所裹挾等現象都有關係,像我們這個年齡的演員覺得沒有什麼好戲可以演,這也是比較惆悵和無奈的。”

  除了侯勇和陸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義》的另外一條線索中,吳剛、許亞軍、張志堅、李建義等的群戲也因火花四濺被觀眾頻頻“點贊”。在他們的演繹下,一個會議玄機重重,難怪有網友感嘆,“除了男主角,我看誰都像臥底”,“不看不知道,戲骨們聚集在一起,哪兒都是戲。那些面癱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沒法比啊”,“幾位老戲骨真是沒得說!全是戲,臺詞有時候都是多餘的,一個抬眼,一個挑眉全有了,可以說是談笑風生間激流暗湧,一來一往中綿裡藏針,佩服”。

  篇3

  “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對於我們這個把“人民”二字銘刻於心的政黨來說,反腐敗永遠沒有劇終

  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麵,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祕的豪宅,壁櫃裡、床上、冰箱裡,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就為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腐敗官員的“兩面人生”。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為害之烈,通過視聽語言呈現,讓人尤覺震撼。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甫一播出,便收穫觀眾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實踐,迴應著反腐敗的民心所願。文藝當與時代同行,黨的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重要內容,也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電視劇中觸目驚心的貪腐畫面,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鬥爭的藝術再現。在調查武長順案件期間,舉報人到中央紀委接受約談,為避免被打擊報復,一路竟換了三次車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權錢交易,事發後,僅僅清理從白家查獲的紅木、翡翠、玉石等藏品,辦案人員就花了十幾天時間……少數人的腐敗行為,甚至讓編劇周梅森感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立足於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我不幹好事也就罷了,我還幹這麼多的壞事,就自己感覺到自己簡直是不可饒恕”“錢財有什麼用,錢財沒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讓我罪孽深重”,這是落馬官員朱明國、魏鵬遠的懺悔。但到要承擔後果時才幡然醒悟,一切已為時晚矣。女縣委書記袁菱落馬後,常常回憶昔日在大學工作時的生活。她始終記得,夏天的時候,一家三口省吃儉用買了個空調裝在9平方米的書房,全家擠在空調前吃飯,其樂融融。可如今,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圓”,濫用權力帶不來幸福,不義之財給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這樸素的道理,最終只落得“樹倒猢猻散”。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續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老虎”“蒼蠅”一起打,讓反腐敗只是一陣風、走過場等觀點不攻自破;對侵蝕百姓利益之舉堅決打擊,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及其家人意識到,清廉是最好的“護身符”,經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鐘才能“治未病”。朱明國承認,“這一步邁出去之後,你沒有外力的強制和組織上的干預,靠個人不容易停下來”。從這樣的意義上講,反腐是緊箍,更是保護。雷霆的行動、強力的震懾,助推了政治生態好轉,正如周梅森所說,“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理順關係,讓能幹的人得以發揮,讓正氣得以張揚”。

  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繼續推進。“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對於我們這個把“人民”二字銘刻於心的政黨來說,反腐敗永遠沒有劇終。以人民的名義,是反腐的動力,更是反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