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孝道的黑板報圖片

  孝道,是東方燦爛的文化遺產,是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觀念裡最核心的部分。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些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欣賞

  1

  2

  3

  4

  5

  文明孝道的黑板報資料:孝道的積極價值

  首先,傳統孝觀念中的“養親”、“敬親”具有普世價值

  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養親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養。子女在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養和教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感。

  對於贍養父母僅僅有養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養育,在這種養育的親密關係中,必會自然地形成子輩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際關係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很難想象一個人連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愛不敬,他怎麼能生髮對他人、社會、國家的愛呢?怎麼會有健全的人格呢?

  傳統孝道中所講的“養親敬親”思想在任何人類社會中都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所以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恆價值。

  其次,“親親”、“敬長”觀念有利於調整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穩定

  在古人看來,一切人際關係均是基於孝而發生的。中國傳統社會,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關係,而調節父子關係的道德規範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孟子則說:“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孟子.公孫丑下》***通過父子關係直接體現子孫與祖宗的關係。兄弟關係也是因為雙方均是父母所生,我們敬重父母,也應該敬重由父母所創造的生命。夫妻關係也是為了延續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親戚等關係都是基於血緣關係而發生的。師生關係是精神關係,老師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會強調對待師父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朋友關係一樣是由精神或文化的關係而產生,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我們求友的目的就是藉助朋友之力來充實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實為師道的擴大,中國的師友關係一樣是導源於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國文化向人際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與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從精神機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講究一個“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於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將對父母之敬愛,對兄長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於人,那一定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僅會和睦九族,以親鄉里,而且會以君為父而忠君,以民為本而愛民,由追祖宗而愛祖國,以師為父而尊師,以長老為父兄而敬老尊長等等,從而處理好一切人際關係。如果全社會範圍內的人都做到了“親親”、“敬長”,那麼整個社會的穩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傳統孝觀念中的“立身揚名”之孝造就了許多忠君愛國的傑出英才。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然後方可言孝。而中國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這三者之間雖有區別,但總體上來看,都已不再是侷限於家庭內侍候父母的範圍,而是一種社會的事業。眾所周知,儒家對“立身”最為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始終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於治平,在此意義上,立身之孝就會導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國事關懷。當然,古人行事、建功立業的促動因素是非常複雜的,可能是因為各種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於現實功名利祿的引誘,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誨曾對他們的心靈產生過巨大的震撼力。傳統孝觀念強調對父母的遵從,因而父母教誨的權威性在古代社會是不容置疑的,其影響是終身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飛的母親為勉勵他英勇抗金,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的故事家喻戶曉,感人至深;楊家將滿門精忠報國,前仆後繼,正是由於佘老太君夫婦的諄諄教誨與榜樣示範;漢代的司馬遷為了了卻父母的宿願,寧可承受著沉重的打擊而隱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記》。由此可見,傳統孝道也為社會造就了許多傑出的英才,他們為國家、為人民所創造的業績,正好也說明了在古代社會中親親的愛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