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健全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探索》

  [摘要]通過開放式問卷對296名大一學生進行隨堂調查,瞭解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與建議,從而對課程實效性進行研究。文章結合調查結果提出,完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主體性與參與性、採用多樣化的實踐課形式等是增強這門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實效性 實踐課

  [作者簡介]張豔萍***1979- ***,女,四川遂寧人,四川外語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主要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研究;朱琦***1978- ***,女,重慶人,四川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重慶 400031***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118-03

  一、前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健全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不同程度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在意識層面上已經重視該門課程。經過理論研究者和一線工作者共同努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均進行了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的問題始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經過任課教師多年來的教學努力已經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與好評,在增強教學實效性方面也不斷地進行探索,但總感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效果不夠理想,教師的構想與學生的實際接受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進一步使課程從學生層面更具實效性,我們在期末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該門課程滿意度很高,但也表達出更高的期望,並且從學習者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將問卷調查結果加以整理有助於完善今後的教學。

  二、研究方法

  採用開放式問卷,用隨堂調查的方式隨機選擇幾個班級中的部分學生展開調查,獲得有效問卷296份。調查內容涉及:***1***本期教學中你最喜歡的章節是什麼?為什麼?***2***你不喜歡的章節有哪些?為什麼?***3***在本期教學中,你感到滿意的是什麼?***4***在本期教學中,你感到不滿意的是什麼?***5***為了使這門課程更能學以致用,你有哪些建議?

  三、結果與分析

  ***一***喜歡與不喜歡章節調查

  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大部分章節都表示了滿意。分析認為,“情緒與情緒管理”這一章的內容除了介紹情緒的產生與意義,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結合學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進行了分析,並運用角色扮演進行了調控情緒的訓練。“人際交往”一章大部分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通過介紹大學生階段的心理髮展特點,學生知道了這個階段自己與他人的心理需求,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際衝突出現的原因,加上人際技能訓練也是直接針對學生常見的人際問題的,便於理論用於實踐。在課前的訪談中我們就瞭解到,很多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原因都希望增強對自我的瞭解,以及能夠更好地調節情緒,並希望在這個課堂上學習如何管理日常的人際關係、如何更好地與同學合作等。因此,對這兩個章節的內容表現出了明顯的偏愛。相反的,“發展簡史與流派”這一章的內容偏理論性,且多是基礎性知識,與實際結合較少,學生聽課時雖然能夠投入,但是課後印象不深刻,運用起來困難。

  ***二***滿意與不滿意調查

  總體上,學生的滿意度較高,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風格、個人素質等給予了肯定;二是對案例教學、實踐課等形式的肯定。不滿意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覺得總體上內容偏少、知識系統性不夠、課後延伸較少、部分內容與實際聯絡不夠緊密等;教學方式上,主要提到的是覺得參與性不夠,缺乏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在統計中,學生滿意和不滿意存在一個共同的影響因子,那就是教學方式,尤其表現在對參與性的評價上。表示滿意的學生說獲得了實踐機會,能夠充分參與課堂;表示不滿的同學則表示,課堂上參與性不夠,影響學習興趣。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我們認為,首先,學生有極強的自主心理,強烈希望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是一個好現象,要善加利用。其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看似矛盾的結果呢?雖然我們已儘量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但由於是上大課,得到實踐機會的仍然是少數。

  ***三***學生意見與建議

  根據國家下發的關於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檔案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因為這門課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強調學習之後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因此課程的實效性至關重要。本次調查針對這個問題徵求了學生的意見,建議多集中在教學手段上,除了對案例教學的認可,還提出了一些新穎的意見,比如建立班級部落格、增強及時的心理動態互動等。有的學生提出希望在課堂授課外開展更多的實踐活動,如組建心理劇團定期進行心理劇目的演出和賞析,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瞭解與體悟,將所學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

  四、結論與反思

  ***一***教學內容應兼具普及性、系統性、實用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課程使命不僅是心理問題的預防與矯正,更強調對學生髮展性的指導,後者更多地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所以在課程設定上,一方面力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需要訓練學習者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的意識和習慣。相對來說,後者操作起來更難。值得欣慰的是,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對心理學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不少學生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能夠接受課程內容的系統性。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存在較重的功利心,對於不能馬上運用到生活中的知識表現出不重視。作為一門公共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學生的需要是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但作為一門學科,課程有其知識結構、內容體系,因此,必須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使之既能滿足學生需要,又能保持其學科完整性。基於調查和分析,我們在內容結構上沿用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體系,即適應性教育、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學習心理、職業角色與規劃。在具體章節選取上,則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綜合考慮學生的需要,將教學重心放在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情緒情感幾個方面。對於基礎理論知識,並不因為學生不喜歡而取消,而是在課前跟學生解釋這部分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他們樹立合理的學習觀,同時在教學中儘量增加一些實驗或研究故事,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