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攝影之海底攝影的竅門

  海底是神祕的。千百年來,它象磁石一樣吸引著科學家去搜奇掠勝,而攝影則是人們開啟海底神祕大門的一把鑰匙,為人類不斷揭示那光怪陸離的海底世界。我們總嚮往海底世界,那怎麼把海底世界的印象帶回家?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分享給你們!

  :貼近拍攝的主題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所以解析度再好的鏡頭、出力再強的閃燈,到了水中都會大打折扣。若想要得到高質量照片,就要儘量貼近主題。以微距鏡頭近距離特寫極微小的水中生物,常可以拍到極鮮豔的色彩;景深範圍較長的超廣角的鏡頭甚至是魚眼鏡頭則適合用來拍攝海扇、珊瑚礁或是人物等大景。若是採用消費型數字相機,則可採用廣角端配合光學防手震與高感光度。

  閃光燈在海水中的照射距離,通常1公尺之內也會有較好的補光效果,不過因為貼近被攝生物,所以容易出現補光不均勻的問題。解決方式可將離機閃燈裝置在潛水袋中,利用光觸發或是無線電觸發,就能利用不同方向的閃燈,解決補光不均勻的困擾。

  :應用手動曝光

  由於水族館景觀是依靠人造光源照射的,工人在安裝射燈時會選擇最美的景觀,所以水族館裡的光線並不均勻。那麼我們無論拍攝珊瑚還是單獨的魚類,最好利用點 測光系統來測量被攝主體的光線,作為曝光依據。如果在水族館內的同一地點拍攝時間較長,也可以把拍攝模式設定為“M”檔***即全手動曝光模式***,然後按所測 取的資料設定好光圈及快門,就可以隨意對焦構圖拍攝,不需要每次拍攝都重新測光。

  :閃燈補光角度的建議

  透過海水,所有物體都罩上一層藍藍的色彩,海水越深顏色就越藍;為了還原海底生物原本的色彩,就必須仰賴閃光燈。消費型數字相機通常有內建閃燈,而防水殼亦多會在閃燈位置加上白色擴散片,好讓光線柔和些。但是閃燈直打的後果,除了造成畫面缺乏立體感,再者就是正面光極易因水中懸浮粒子的反射,在畫面上形成一點一點的白點,克服這情形最好的方法就是外接閃燈,並且加大閃燈的距離和角度,這時候一組方便調整的燈臂是不可缺少的,以應付各種不同的拍攝情況。

  有些燈臂甚至有快拆的構造可以更方便拍攝者更靈活的去改變燈光角度,做出更好的畫面效果。而至於單燈或是雙燈的拍攝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考慮水下的操作難易,其實大多數還是以單燈為主,多燈時如果沒有調整好閃燈的輸出和角度,反倒形成比較平面的影像,或是左右互相交錯的影子而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