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和米酒有什麼不同

  作為最常見的白酒和米酒,經常出現我們的的視線之中,它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古人叫“醴”。料酒,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於烹飪調味的酒。

  白酒的定義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成。

  黃酒和黃酒區別

  黃酒

  黃酒以大米、黍米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於低度釀造酒。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21種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數種未知氨基酸,而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黃酒是醫藥上很重要的輔料或“藥引子”。中藥處方中常用黃酒浸泡、燒煮、蒸炙一些中草藥或調製藥丸及各種藥酒,據統計有70多種藥酒需用黃酒作酒基配製。

  黃酒的另一功能是調料。黃酒酒精含量適中,味香濃郁,富含氨基酸等呈味物質,人們都喜歡用黃酒作佐料,在烹製葷菜時,特別是羊肉、鮮魚時加入少許,不僅可以去腥羶還能增加鮮美的風味。

  米酒

  糯米酒,又稱江米酒、甜酒、酒釀、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在一些菜餚的製作上,糯米酒還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

  藥用糯米酒有“百藥之長”的美稱,是醫藥上很重要的輔佐料或“藥引子”。中藥處方中常用糯米酒浸泡、燒煮、蒸灸某些中草藥,或調製人蔘再造丸及各種藥酒。糯米酒還具有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冷喝有消食化積和鎮靜作用,對消化不良、厭食、心跳過速、煩躁等有療效;燙熱飲用能驅寒祛溼、活血化淤,對腰背痠痛、手足麻木和震顫,風溼性關節炎及跌打損傷等有益;如與雞蛋、紅糖同煮或沖服,則補中益氣,強健筋骨,可防止神經衰弱,神思恍惚,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症;如分別與桂圓或荔枝、紅棗、核桃、人蔘同煮,有助陽壯力、滋補氣血之功效,對體質虛衰、元氣降損、貧血等有療效。米酒適合所有人食用。溫中益氣、補氣養顏。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更加適合。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後勁”足,不可貪杯。在糯米酒中打個蛋花或加入適量紅糖滋補效果更佳。口服。每次服50-100毫升,日服l-2次。陰虛火旺者忌服***引自《藥酒彙編》***。糯米酒不宜久存,冬季注意保暖,3-4天后也可食用;夏天在酒中加少許水煮沸,可延長貯存時間。

  米酒的作用

  1、對畏寒,血淤,缺奶,風溼性關節炎,腰痠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以熱飲為好。

  2、對神經衰弱,精神恍惚,抑鬱健忘等症,加雞蛋同煮飲湯效果較佳。

  3、米酒能夠幫助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具有補血養顏,舒筋活絡,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4、產婦血淤,腰背痠痛,手足麻木和震顫,風溼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消化不良,厭食煩躁,心跳過快,體質虛衰,元氣降損,遺精下溺,月經不調,產婦缺奶和貧血等病症大有補益和療效。

  5、米酒可以直接作開瓶生飲,也可以加熱後飲用。

  6、米酒作為調味佳品的原理在於,它能溶解其他食物中的三甲胺,氨基醛等物質,受熱後這些物質可隨酒中的多種揮發性成分逸出,故能除去食物中的異味。

  7、米酒還能同肉中的脂肪起酯化反應,生成芳香物質,使菜餚增味.米酒的這些去腥,去羶及增味功能,在菜餚烹製中廣為人們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