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學角度看企業文化建設

  人類文明始終都凝結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任何文化都反映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理想。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

  :企業設計要追求“愉悅人”的審美效果

  企業設計是企業文化理念的直接體現,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企業設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有可能引領社會的審美時尚。

  從企業生產環境來說,廠區、廠房、工作臺是員工從事生產活動的場所,它對員工產生的影響極大,這部分設計如果搞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從而導致生產效率下降、產品質量難保。試想,員工在一個廠區環境髒亂、廠房低矮昏暗、工作空間擁擠,看到聽到的往往是扣發工資、下崗失業等悲觀性話語的企業中工作,他們會有怎樣的精神狀態呢?某些企業管理者在分析生產形勢時,總是把問題簡單地歸結為員工的工作態度,因而制定的措施也常常是懲罰性的。其實,有些問題並不是主觀態度問題,而是客觀環境問題。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從改變環境設計入手,想辦法營造“愉悅人”的生產環境,讓員工活動在環境優美的廠區,工作在寬敞明亮的廠房,感受到工作空間的舒適,經常看到聽到溫暖人心的、催人奮進的鼓勵性話語,那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從企業標識、廣告宣傳、營銷場所來說,這部分設計與社會的聯絡更加緊密,可以說,人們對企業的感性認識就是通過企業標識、廣告宣傳、營銷場所的設計而形成的,這也是企業不惜在這些方面投入巨資的根本原因。作為企業符號,企業標識設計在考慮視覺衝擊力的同時更要追求“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因為人們在心理上會對一個令人愉悅的形象符號特別感興趣,而對一個讓人不舒服的形象符號產生反感,它的視覺衝擊力越強,人們就越反感。現在有些企業在標識設計上只考慮視覺衝擊力而忽視審美效果,這就進入了企業標識設計的誤區。廣告宣傳是企業文化的形象展現,它的目的是向人們展示企業風采及文化底蘊,讓人們感知企業追求及服務理念,但時下有些企業的廣告宣傳卻把重點放在了產品種類和功能介紹上,重技術指標而輕文化韻味,這就是企業設計缺乏文化內涵的表現。營銷場所是企業文化的市場視窗,它集企業標識、產品、服務於一處,直接向社會展現出企業的設計理念、精神風貌、技術水平和服務方式,營銷場所設計如果具有“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就會起到吸引人、凝聚人的作用。

  從產品功能、式樣設計來說,這部分設計是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按照審美設計學理論,產品設計要到達令消費者滿意的效果,就必須遵循愉快原則,即產品功能滿足使用者要求,產品結構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產品式樣具有親和效果,實用、經濟、美觀構成了產品的整體美。整體美的產品會讓人看起來順眼舒心,用起來得心應手,使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感到輕鬆、愉快、自由。美國設計師蒂格認為,一個成功的設計,它的可見證明就是美。

  :企業管理要體現“解放人”的美學情懷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自美國的泰羅倡導科學管理以來,專家們針對大工業生產條件下如何挖掘生產潛能、提高勞動效率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他們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制定了標準化操作方法,實行了計件工資制度。這些管理理論、制度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對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關心低成本”的僱主與“關心高工資”的工人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但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以所謂科學管理為主導的企業文化仍處在關心物的層次,還沒有真正達到關心人的境界。現代企業要提升管理水平,就應注重構建以美學精神為主導的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體現“解放人”的美學情懷。具體來說,“解放人”有三方面的含義。

  一是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不把人淪為工具。以美學精神為主導的企業文化首先要確立人高於一切的價值觀,維護人的尊嚴,不把人當工具看待、當工具役使。20世紀美國著名哲學家馬爾庫塞在研究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時發現,雖然現代社會是一個特別強調人權意識的社會,但人作為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為物被奴役的狀態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而是被一種高度合理化的、效率極高的、前途遠大的文明外表掩蓋著,並在這種形式中繼續著。他深刻地指出:“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抬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可見,要真正確立人高於一切的價值觀,改變把人淪為工具的狀況,並非易事。有些企業為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人的生命安全甚至瞞報事故的惡性做法,就是把人淪為工具的赤裸表現。

  二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改變單調的生活。現代工業社會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社會,科學技術使企業生產變得更加標準和快捷,人的工作越來越機械,生活越來越單調,理性擠壓了感性,物慾排斥著精神,發自心靈的音樂被用於商業推銷,人們不再想象新鮮的、別樣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型別或畸形。以美學精神為主導的企業文化要關心人的生活境況,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不僅滿足員工“高工資”的願望,更要引導員工追求“高品質”的生活。

  三是優化人的創新環境,激發人的創造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在知識經濟時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也成為企業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優化企業創新環境,激發員工創造活力,就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以美學精神為主導的企業文化,鼓勵員工挖掘創造潛能,保護員工的創造熱情。這是一個需要創新人才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大流動的時代,企業管理只有體現出“解放人”的美學情懷,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

  :企業形象要具有“感動人”的壯美意味

  企業形象是企業精神的感性顯現。企業的社會形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接受還是抵制的心理。在企業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諸如“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誠信是企業的靈魂”、“奉獻是企業的責任”等醒目的標語,許多企業還不惜重金把這些標語口號式的話語經過包裝放在了媒體上。其實這些做法都進入了形象塑造的誤區,因為諸如此類的話語只是對企業精神的理性表達,而不是對企業精神的感性詮釋;良好的企業形象要靠感人至深的言行來塑造,要具有“感動人”的壯美意味。企業文化建設要想避免進入誤區,就要糾正對企業形象塑造的誤解。

  誤解之一是認為企業形象可以包裝打造。在企業文化建設大潮中,不少企業都熱衷於形象包裝,或內部成立策劃機構或外請專業策劃公司,或印製精美宣傳畫冊或僱人撰寫報告文學,或把經營理念寫成標語或把新聞記者請到廠裡,或請大明星搞形象代言或租小飛機做空中廣告,殊不知良好的企業形象不是靠包裝打造出來的,而是靠全心全意為消費者著想的真情換來的,企業形象如果沒有“感動人”的壯美意味,那它的知名度越高美譽度就可能越低。海爾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之所以高,其重要舉動在於張瑞敏帶頭砸掉了76臺有缺陷的冰箱,對企業形象塑造來說,這一錘比任何形式的包裝打造都有效,正是這一“感動人”的舉動,讓人們真正看到了海爾的企業精神。

  誤解之二是認為經濟實力可以代替一切。經濟實力確實是企業在市場上立足的重要因素,但絕不是惟一因素,甚至不是關鍵因素。社會對企業形象好壞的評價並不是看它有多麼雄厚的經濟實力,也不是看企業家在財富榜上的排名位置,而是看它在擔當社會責任時的具體表現,比如,在國家和人民遭遇災難時它有沒有愛國之情、愛心之舉,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它有沒有良好的表現。如果企業在這些方面沒有“感動人”的舉動,甚至作秀,就會出現形象危機。在南方抗擊冰凍災害時某些企業認捐不掏錢、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個別企業掏錢發牢騷的言行受到社會的強烈譴責完全說明了這個道理。

  誤解之三是認為危機處理可以瞞天過海。危機會給企業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如果企業在遇到危機時能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恰當方式來解決,並認真做好善後處理,也會挽救甚至提升企業形象。但不少企業在處理危機時,不是真正朝著挽救企業形象的方向做努力,而是企圖瞞天過海,不向上級彙報實情,不向媒體披露真相,不向受害者說明情況,甚至威脅知情者、欺騙調查組、破壞現場、拿錢封口,結果是企業被摘牌、資產被查封、領導受處罰、國家受損失。這些“震驚人”而非“感動人”的事例應該讓那些熱衷於靠形象包裝製造“轟動效應”的企業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