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產證券化分類

  我國自2005年開始開展較為規範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以來,在信貸資產出售、證券產品發行和流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傳統的融資模式包括直接融資模式和間接融資模式兩大類,而資產證券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創新的融資模式。

  直接融資是借款人發行債券給投資者,從而直接獲取資金的融資形式。該模式對借款人而言減少了交易環節,直接面向市場,能降低融資成本或在無法獲得貸款的情況下獲得融資,但是對投資者而言風險較大,對於風險的評審和管理主要依賴於借款人本身。間接融資是通過銀行作為信用中介的一種融資方式,即投資人存款於銀行,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在此過程中,銀行負責對於貸款專案的評審和貸後管理,並承擔貸款違約的信用風險。該模式的資金募整合本低,投資者面臨的風險小,但銀行集中了大量的風險。信貸資產證券化是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再將這部分貸款轉化為資產支援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在這種模式下,銀行不承擔貸款的信用風險,而是由投資者承擔,銀行負責貸款的評審和貸後管理,這樣就能將銀行的信貸管理能力和市場的風險承擔能力充分結合起來,提高融資的效率。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意義與目的

  一、巨集觀意義

  1、落實“國九條”,豐富資本市場投資品種。《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3號***明確提出:“加大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證券產品的開發力度,為投資者提供儲蓄替代型證券投資品種,積極探索並開發資產證券化品種”。開行將優質的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進行證券化,形成一種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國家重大“兩基一支”專案建設的渠道,分享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收益。

  2、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優化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中銀行貸款所佔比重過高,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將貸款轉化為證券的形式向市場直接再融資,從而分散銀行體系的信貸風險,優化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

  3、實現信貸體系與證券市場的對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實現信貸體系和證券市場的融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價格發現功能和監督約束機制,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微觀目的

  1、引入外部市場約束機制,提升銀行的運營效率。信貸資產證券化為銀行體系引入了強化的外部市場約束機制,通過嚴格的資訊披露,市場化的資產定價, 提高了信貸業務的透明度,能促使銀行加強風險管理,提升運營效率。

  2、拓寬開發性金融的融資渠道,支援經濟瓶頸領域建設。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盤活存量信貸資產,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煤電油運等經濟發展瓶頸領域的建設,拓寬了開發性金融的融資渠道,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

  3、優化開行的資產結構,為開發性金融提供市場出口。開行作為批發性的政策性銀行,其信貸資產客觀上存在長期、大額、集中的特點。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優化開行的資產結構,運用市場機制合理分配政策性金融資產的風險與收益,為開發性金融提供市場出口,促進開發性金融的良性迴圈。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操作原理

  金融機構將大量規模很小的抵押貸款聚整合一個組合,劃分為若干標準化的金額,並將對這些利息和本金的要求當作證券銷售給第三方。這就使原本不流通的資產變成可流通性的證券。

  例如:某銀行甲貸出許多住房貸款,經過組合,甲向公眾賣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甲賣出證券,從公眾那裡收回了貸款***,到期,購買證券的公眾***投資者***得到甲從借款方得到轉交的本和息;甲銀行由於為借款方和投資方服務,得到服務費用。

  在美國,有的抵押貸款證券向購買者提供所有權;有的抵押貸款證券向購買者提供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