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講到計算機,大家可能都會很自信的說,我們每天都在玩,每天都在用它幹好多事。但是,我們真正瞭解計算機嗎?其實不然,相信我們更多的人都不是很瞭解它是如何發展來的吧?其實呢,由於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需要有大量的數字需要處理,而且有大量資訊需要儲存,所以,慢慢的,由於人類發展的需要,便有一些人開始對這樣的東西進行研究,發明,並不斷的加以改進,就有了現在的21世紀的資訊時代。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講一下,電子計算機到底如何發展而來。

  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儲存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式執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資料的現代化智慧電子裝置。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發明了一臺手動計算機器。

  1673年,萊布尼茨建造了一臺能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計算機器,轟動了整個歐洲。他的機器在進行乘法運算時採用進位-加***shift-add***的方法,這種方法後來演化為二進位制,也被現代電子計算機採用。

  1822年,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比倫設計了一臺差分機的模型,可以執行算術運算。具有六位數的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計算到二次方的任何函式。

  1854年,喬治·舒爾波和他學機械工程的兒子愛德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全操作性的差分機。

  1884年,美國工程師赫爾曼·霍勒雷斯製造了第一臺電動計算機。在1890年,他用電磁繼電器代替一部分機械元件來控制穿孔卡片,在美國人口普查時大顯身手,是人類第一臺機電式自動計算機。

  1937年,德國的康拉德·朱斯建造了Z-1機電式計算機;1941年11月5日,Z-3研製成功,這是完全由程式控制的機電式計算機,全部使用繼電器,所有材料耗資25000馬克。

  從1939年4月開始,於1940年1月8日建成,這臺名為複數計算機器***ComplesNumberCalculator***像一臺高階的桌面計算器。

  1944年5月,美國哈佛大學的應用數學教授霍華德·阿肯建成了"哈佛IBM自動序列控制計算機",後來稱為"馬克1號",它的元件還是繼電器。

  1942年,愛荷華州立學院數學系教授文森特·阿特納索夫和他的學生貝利設計的機器模型誕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臺用電子管為元件的有再生儲存功能的數字計算機。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ENIAC***圖中左為莫奇利***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資料。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於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計算機達人,或者說成為一個合格的21世紀新資訊時代的人,以上呢,都是我們因該瞭解的最基本的知識,當然,在此之後計算機仍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逐步發展為新時代的高科技產物。為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研究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計算機也因此成為了現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