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做養殖創業案例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決心去做才能做好,創業就是那樣。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案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4位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區,浙江海洋學院的4名大學生卻挑中了又髒又累的水產養殖,他們不挑梭子蟹、大黃魚這類“高大上”的海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2013年起,從負債40萬元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最初只想賺份“打工錢”到如今養殖基地擴張到省外,泥鰍遠銷海外……兩年來,4位“泥鰍兄弟”憑著一股韌勁,泥巴里翻出了“大動靜”。

  象牙塔裡“泥腿子”

  寒冬裡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群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雲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願去大碗裡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裝置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援。”王小軍說,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於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群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後,“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於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乾二淨,幾個小夥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裡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於這些農家娃來說並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餘。於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佔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規模養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   。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几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並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正是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專案“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傳統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週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傑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並正式註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雲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遊”出國門。

  二

  靖州楊梅大王的創業路

  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坳上鎮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萬多畝楊梅果實累累,長勢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楊梅碩果嬌豔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風格迎接眾人的挑選。提起這裡,人們甚至會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為“楊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連路都沒修好的窮鄉僻壤,更不用說村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了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轉業軍人盧登科的出現,或許也就不會有每年夏天將我們饞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楊梅。

  提起盧登科,楊梅村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點讚的。正是這位面帶謙虛笑容樸實的老人,他帶領著村民們從開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難,成就了“天下楊梅出靖州,靖州楊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帶領著他的村民們,走向越來越舒適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禮,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堅毅

  盧登科20歲那年冬季應徵入伍,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多久,馬上參加了戰爭,並擔任炮兵工作。談起那段血與火的往事,盧老記憶猶新:“好幾次差點喪命!有一次很久沒洗澡,半夜悄悄去河邊,剛洗完上岸就聽到炮彈的聲音,那個炮彈剛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個位置!”“還有一次在發電報,一圈人圍著,一個炮彈突然掉進來砸在桌子中間,桌上還有發報機等各種機器,兄弟們都嚇懵了,整整五分鐘鴉雀無聲,幸好?那是個啞彈!”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老說起來顯得有些雲淡風輕,但誰都知道,經歷過近乎零距離的生死考驗,總會刻骨銘心。

  盧老說,那時候大概每天的炮火聲太多,對於炮彈的聲音和距離,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如果聲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彈是過了頭頂的拋物線,並不會有什麼危險;而如果炮聲是“咳咳咳”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基本上能不能撿回命都是個未知數。可是這樣的準確卻讓他對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從戰場上回來的前一段時間,整個人完全處於淺眠狀態,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將他驚醒。

  而戰爭的殘酷之處還不止如此,當年部隊都只能夜裡行軍,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裝置也不能使用,連車輛的燈都要纏上紗布遮住,完全是憑著感覺和經驗在前行,很多戰士就這樣走進了敵人的雷區。而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個人資訊的機會,每個士兵的衣服內襯裡只標註了血型,其他資訊一概沒有,很多戰死的士兵連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為熱血的日子,或許給盧登科注入了連他都不曾察覺的堅毅,而這樣的毅力和堅持,卻成了之後維繫他的楊梅事業最重要的紐帶。

  兒時的楊梅夢,終成了後來的創業理想

  1982年,盧登科退伍了,轉業回到家鄉,憑藉聰明才智,1990年當上了木洞村的村長。可是,如何在其位謀其事,從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卻是盧登科一直思考的問題。後來,他總算想通了這當中的要領,原來,木洞村的傳統優勢——楊梅種植,早就被村民給捨棄了。

  而事實上,木洞村的楊梅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和胃止嘔、美容養顏。而在清代,木洞楊梅便被譽為“敬奉皇帝之貢品”,頗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在盧登科看來,這些都是發展楊梅事業的有利條件。

  盧老說,小時候的自己也是隻饞貓,常常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楊梅解饞,楊梅一直是他的最愛。與其讓它養在深閨人未識,還不如真正將它的優勢利用起來,說不定還能幫助村民們一起發家致富。

  於是,他聯名村裡書記向政府申請在木洞村營造千畝楊梅林,以楊梅產業為主桐油林為輔,實施間作短種等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楊梅業。為解決資金問題,他除了向政府申請貸款100萬元還自籌資金2萬元。自此,木洞村的楊梅產業拉開序幕。

  三年承諾,卻是一輩子的堅守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盧科登幹勁十足,但很多村民卻並不熱心,因為楊梅種下去要3年才能結出果實,而結出果實後,還要1-2年才能夠有味道最好的楊梅出產。這4、5年的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扛得住的。許多不可預知帶來的恐懼打跑了許多人,好不容易說服了,但開山造林需要先燒山,這又讓很多人打退堂鼓,到頭來還怪在盧登科身上,讓他賠錢。儘管各種被誤解,盧登科還是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賠了,戰爭的經歷告訴他,這都不算事,只要認準了是對的,砸鍋賣鐵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說著簡單卻很漫長。說服大家種植楊梅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好的種源。為此他一個人趕火車到浙江買回來新品種,又想辦法引進烏梅的品種,好不容易種上了,村民卻對楊梅不上心,很多人對幼苗的成長狀況不聞不問,這讓盧登科很是被動。“不被人理解總是孤獨的”,而他孤單了整整三年。

  為了讓大家相信楊梅種植是真的有成效,這三年他經常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到了楊梅林裡,天快黑了才回來,修剪枝椏,檢視果樹,就這樣三年如一日,把果林當家,把一株株楊梅苗當孩子一樣照顧,終於讓七萬多畝木洞楊梅結出了累累的果實。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氣,透亮甘甜的水質,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盧登科的辛勤耕耘,終於讓木洞楊梅打出了名氣,在楊梅還沒成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大老遠的跑來預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門口有人賣楊梅卻無人光顧,村裡面楊梅生意火爆異常。而那些之前對楊梅生長不聞不問的村民也主動找到了盧老,希望好好學習楊梅種植技術,種出飽滿多汁,酸甜可口的楊梅。

  竹簍送貨到長沙,楊梅汁流了一地

  楊梅迎來大豐收,以前冷清安靜的村子,一夜間變得熱鬧起來。經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夢鄉,就有人大老遠開車來預訂搶購了。盧老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但新的煩惱又來了。楊梅是水果當中少數沒有“外皮”的,十分嬌嫩,儲存週期很短。“那時候,想著能讓別人儘快吃上楊梅,大熱天裡他開著貨車從懷化親自送貨去長沙,可是因為楊梅都用竹簍子包裝,再加上高溫烤著,半路上楊梅就不新鮮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楊梅送給別人吃。”談起往事,盧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它這麼溜走?盧登科捨不得讓這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楊梅被浪費。他通過查資料,找能人等方式給楊梅尋找包裝設計,讓多家包裝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投標,最終一家公司設計的包裝脫穎而出,不但解決了保鮮的難題,設計效果也讓人很滿意。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別的方面他也積極探索,就像當年當兵打仗一樣,他總相信,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事情也只有去實踐才會有結果。2001年他獨自去到浙江,學習當地人儲存水果的方法,回來後自掏腰包建了冷庫,並在牆面上做了泡沫隔離層,讓楊梅儲存更久的時間,擁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鮮的靖州楊梅,我也希望每一顆楊梅都不被浪費,都能產生價值!”望著一車車平安運往外地的楊梅,他總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的選擇,他不干涉

  現在的盧登科,是木洞楊梅繁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帶領大家獲得成功,自己也獲得了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科技進步先進個人、懷化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

  和楊梅打交道的日子裡,盧登科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什麼時候施肥怎麼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沒有人說不認識。每次農戶來詢問他關於如何種楊梅,他都會耐心的解答,並親身示範。問及會不會讓兒子跟自己一起種楊梅時,他笑言:“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學種楊梅,我當然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如果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強求,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楊梅大王的擔憂: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應該說,盧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楊梅”最為響亮的代名詞。但對盧登科而言,他並不希望提到靖州楊梅,人們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楊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鎮上的楊梅。因為,只要是靖州楊梅,便都是他心裡的寶貝。

  就好比距離木洞村不遠的高山村,同樣種植著楊梅,卻遠不如木洞楊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楊梅成熟了之後只能爛在地裡,村民的收入情況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還是吊腳樓,只有極少數的人住上了磚瓦房。看到這樣的情況,盧登科挺難受的,他也在想辦法逐步幫助其他村鎮上種植更為優質的楊梅,從今年開始聯合電商開始網路預售,他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幫助靖州所有的楊梅種植戶改善生活,從一村富到村村富,讓人人都有成為“楊梅大王”的可能。

  後記:

  和盧登科的交流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你看得到他身上因軍旅生活而養成的良好習慣,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實認真和堅毅果敢。採訪的幾天時間裡,我們跟著他,在楊梅山裡上上下下,他就這樣不厭其煩地修剪著楊梅的枝椏,檢視每一株楊梅樹的生長狀況,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閒了就和我們聊一聊他的楊梅故事。看著楊梅從青色轉為紅潤,再長成飽滿多汁的烏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