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創業成功事蹟

  很多年輕人對自主創業很神往,那意味著挑戰、智慧、財富、價值。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事蹟,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二

  種七彩椒創業做深加工年營業額2100多萬

  勇敢面對近百萬元貨款泡湯的創業風險,與10多位戰友多年來聚在一起創業打拼,從來沒有分開——“辣椒人”老賀

  創客語錄:

  市場瞬息萬變,不變的是執拗的性格和有擔當的情懷。做一名執著的創業者,執著也是一種任性。——賀志勇

  4月13日,記者來到寧遠縣冷水鎮賀家村,看到村後的荒山都在修路開渠、平整土地,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賀志勇穿一身的藍布工裝,開著他那輛一顛就彷彿會散架的吉普車,帶領大家參觀他剛剛開墾出來的冷坪山。這裡的土質,種出來的辣椒又香又辣,種出來的山腳蘿蔔甜得可以當水果吃。去年,賀志勇的寧遠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該縣發動農戶種植野山椒、七彩椒等各色辣椒近2000畝,仍意猶未盡。

  “村裡的荒山荒地有700多畝,開墾出來承包30年,每年能夠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賀志勇告訴記者,他將根據不同土質特點,種植辣椒、小籽花生或果樹,構築他的綠色農莊。

  要重點打造的,是神奇的七彩椒基地。將珍珠椒與四季果嫁接而成的七彩椒,小櫻桃般大小,從掛果到成熟,能變幻出7種顏色,肉質又厚又脆。種得好,一株的產量就達20公斤,價格是普通辣椒的兩倍。去年,賀志勇試探性種了20畝,被當地電視臺一宣傳,縣城裡的人爭先恐後開車來“賞椒”。賀志勇索性請他們自己下地採摘,再教他們如何醃製,一天竟能採摘上千公斤。

  “今年,再加種100畝。”賀志勇說,七彩椒不僅觀賞性好,醃製成的醬汁七彩泡椒也是暢銷產品。

  至此,賀志勇任理事長的寧遠縣合豐野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品種達到8種,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辣椒王”。而且,合作社農戶種植的辣椒,雲泰公司都會以保底價或市場價回收,再利用他在廣東深耕多年的銷售網路,銷路不愁。

  當然,這裡面利潤最可觀的,就是他深加工而成的“老賀”牌系列醬椒、泡椒製品了,足有15個品種。“一塊錢一斤的辣椒,可以制4瓶辣椒醬,按1瓶5元錢計算,深加工收入就是銷售原材料的20倍。”老賀說,7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以貿易見長的老賀,涉足食品深加工,頗費了一番周折。

  2008年,老賀在廣東省佛山市開著雲泰貿易商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場國際金融風暴,由商行供應糧油副食品的幾家大工廠,一夜之間倒閉,他的近百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面對從全國各地跑來跟隨他一起闖蕩的戰友,老賀打起揹包,和10多位戰友一起來到廣西百色和容縣等地種植野山椒,很快種植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參軍入伍7年,培養了一股不服輸的犟勁。”

  老賀動起了回到家鄉寧遠搞農業深加工的念頭。搞農業深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技術,老賀決定自己去學。他先後來到廣東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起了保安和搬運工,抓住一切機會向技術員請教。他在外面學,然後電話遙控妻子在老家做試驗,做出來的試驗品,客戶品嚐後個個讚不絕口。短短5個月,他花去了近10萬元的學費。

  去年,“老賀”牌系列醬椒製品,營業額達2100多萬元。老賀今年要做的,就是把家鄉遠近聞名的太平辣椒、冷水山腳蘿蔔等特色農產品拿到北京去申請地理標誌認證,而且,相關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也在申請當中。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