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刮痧的好處

  刮痧是傳統的中醫療法,身上的很多部位都可以刮痧。那麼有哪些?,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背部刮痧的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區域性皮膚髮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如下:

  1、調節陰陽

  陰陽是中醫理論的基本核心。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僕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刮痧保健的關鍵就在於根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於陰平陽祕,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2、活血化瘀

  人體肌肉、韌帶、骨骼一旦受到損傷,在區域性產生淤血,使經絡氣血流通不暢,若瘀血不消,則疼痛不止。這時在區域性或相應腧穴刮拭,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經絡暢通,氣血執行,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這就是刮痧活血化瘀的作用。

  3、清熱消腫

  根據中醫治法中熱則疾之的原理,通過放痧手法的刺激,使熱邪疾出,以達清熱之目的,使內部陽熱之邪透達體表,最終排出體外,以清體內之瘀熱、腫毒。

  4、祛痰解痙,軟堅散結

  由痰溼所致的體表包塊及風證,通過刮痧、放痧治療,使腠理宣暢,痰熱膿毒外洩,有明顯的止痙散結效果。

  5、扶正祛邪

  刮治病變相應腧穴的面板,使之出現青、紫充血的痧痕,使腠理得以開啟疏通,將滯於經絡腧穴及相應組織、器官內的風、寒、痰、溼、瘀血、火熱、膿毒等各種邪氣從皮毛透達於外,使經絡得以疏通。

  背部刮痧的方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和夾脊穴。肩部應從頸部分別向兩側肩峰處刮拭。用全息刮痧方法時,先對穴區內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附近的敏感壓痛點採用區域性按揉法,再從上向下刮拭穴區內的經脈。具體方法如下:

  1、先刮督脈: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與面板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脈,每個動作重複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別刮拭與督脈緊鄰的華佗夾脊穴所在的經絡。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雙側肩胛縫,刮痧板緊貼面板,力度均衡滲透。

  4、刮膀胱經:先刮外膀胱經,後刮內膀胱經***內膀胱經在脊椎兩側各旁開1.5寸的位置,外膀胱經在脊椎兩側各旁開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縫:刮五條至六條肋縫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脈為刮拭起點,刮至肋骨下為止。

  每條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張開為宜。在背部的刮痧過程中,由於背部是人體比較大的反射區,所以在刮痧過的區域性會出現痧斑黑紫的現象,這可能就是對應的臟腑功能、經絡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