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的來源

  今年外匯儲備跌破三萬億成為全民熱點,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及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從最新2015年3月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的統計看,央行的彈藥庫裡有27.6萬億人民幣的外匯儲備,其中外匯佔26.8萬億,按照6.20的當前匯率計算,約合4.32萬億美元。

  這些外匯儲備是哪來的?外匯儲備的積累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貿易順差,一個是資本流入。 央行外匯儲備中,貿易順差部分的外匯是指每年淨出口獲得的外匯。也就是中國的勞動人民每年從外國人那淨賺的外匯賣給銀行,銀行再將這部分外匯賣給央行。勞動人民獲得了人民幣,央行獲得了外匯。資本流入是指外國人用外匯換成人民幣來投資中國,用來在中國辦公司辦廠。

  兩部分外匯儲備來源的性質是不同的,來自貿易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創造的財富換來的美元。來自資本流入的外匯是外國人借給中國人的錢,外國人隨時可以撤出投資,將人民幣換成外匯離開。***交流請***或微博:外匯評書***

  外匯儲備的構成

  我們就來看看外匯儲備的結構,在1998年底,我們的外匯儲備為1.3萬億人民幣。2014年底,我們的外匯儲備是27.8萬億。也就是說,從1999年-2014年,我們的外匯儲備一共增加了26.5萬億。從國際收支報表可以看出,1998年-2014年間,經常項下累計17.9萬億,資本與金融項累計11.3萬億,誤差和遺漏項累計-2.1萬億,外匯儲備累計27.2萬億。與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略有差異。由於誤差和遺漏項多是由於熱錢流動引起,可以歸入資本與金融項下。所以總結得出,新增的約27萬億外匯儲備中,約18萬億是來自經常專案的順差,約9萬億來自資本項的順差。

  既然這部分的外匯是用人民幣換的,我們可以知道對應這27萬億外匯的人民幣,其中18萬億是付給了中國人作為中國人的財富。另外9萬億付給了外國人用於投資中國的產業,作為外國人在中國的財富。

  外匯儲備的成本

  由於不同階段央行獲得外匯儲備的匯率是不一樣的,我們嘗試簡單的對央行外匯儲備的成本做一個測算,我們用境內交易的人民幣匯價的月均匯率來計算,1998年-2014年,經常項下累計2.5萬億美元,資本與金融項下累計1.6萬億美元,誤差項-0.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3.8萬億美元。經常項下成本為7.0594,資本與金融項下成本6.9963,誤差項成本6.0975,儲備資產成本7.1193。

  這意味著央行花7.12左右的成本購買了美元,現在只能以6.20左右的成本賣出去,如果在這16年裡換外匯的人民幣重新換成美元,那麼央行的外匯儲備全部付出去還不夠,還需要另外的5800億美元。*** 交流請***或微博:外匯評書***

  收益的去向

  我們看到,由於人民幣從1999年以來匯率從8.2升值到6.2,央行的外匯儲備其實是資不抵債的。那麼這部分的收益被誰獲得了?

  這部分收益僅僅是是賬面上的。對外資來說, 資本項下累計流入9.2萬億人民幣,合計的成本在1.3萬億美元,目前這部分人民幣價值1.4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外資如果投資中國,不計算每年的利潤,光靠人民幣的升值,就可以獲利約1800億美元。

  而對國內市場來說,所有的人民幣資產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都是獲利的。通過貿易項下2.5萬億外匯兌換成18萬億的人民幣財富,但是中國所有的存量人民幣資產都可以換成外匯,所以在人民幣升值後,央行的外匯儲備不僅要面對之前兌換的18萬億人民幣可能兌換成外匯的壓力,還要面對96萬億居民房地產資產***2011年社科院資料***兌換成外匯的壓力。

  外匯儲備的未來

  外匯儲備的未來,一是還債,二是新增。以下僅是個人判斷,變數太多,交易需謹慎。

  還債對應的是之前進入的外資獲利了結,離開中國。還有部分貿易項下兌換的人民幣轉移成外幣資產。原先外資進來的部分大約是1/3,體量比重小,人民幣貶值的話,減輕兌付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的話,減慢兌付的速度。同時,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轉型程序中,外資對中國的投資可能更多出現結構性的調整,而不會出現總量上的下降。

  此前兌換得到的人民幣財富,目前大多沉澱在房產中。對於未來中國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資本外逃,相對概率較小的原因在於中國人還是不太適應海外的生活,能完全移民的人還是少數。未來資本賬戶放開後,海外投資由貿易增量新增財富和少部分原先的外幣財富構成。

  再說說新增,貿易項下可能會持續保持新增。 淨出口在經濟學上是儲蓄減投資,由於中國是個偏好儲蓄的國家, 中國人習慣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所以無論中國經濟如何變差,這部分由順差轉為逆差的週期會非常緩慢。而資本與金融項下,基本屬於還債的節奏,還債的節奏由前文所述,不太可能出現擠兌導致彈盡糧絕的情況。

  最後的結論是央行外匯儲備結構優良,彈藥庫充足。希望未來央行能夠自信地放開人民幣波動區間,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