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

  有哪些?下面小編告訴你,一起來了解吧!

  一、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小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佔總數的10%左右;初中生佔15%左右;高中生約為19%。他們普遍存在著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逆反心理、情緒反常、神經衰弱、社交困難、學習不良、學校恐怖、吸菸酗酒,乃至自殺、犯罪等心理行為問題。

  教師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瀋陽市某小學三年級學生給《中國婦女報》記者寫的信中反映,班主任經常訓斥甚至用極刺耳的語言咒罵學生,只要他出現時,教室裡再也沒有了笑聲,學生甚至連大氣也不敢出;據調查,青年教師易在課堂中發脾氣、責罵學生。體罰學生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曾有媒體報道,某學生隨手將一塑料袋扔進廁所,年輕的女教師一怒之下,竟強迫學生將塑料袋撿出含在嘴裡!如果教師缺乏健全的人格,心理不健康,對學生冷漠無情,或隨意懲罰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出現焦慮、恐懼、逃學、出走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危害學生心理健康。

  二、對教師本身健康的危害。

  病理學研究指出,人的身體一旦發生某種病變,就會影響人的心理活動,使人的智力活動及行為出現異常反應;同樣,心理狀態也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根據2008年有人採用的“症狀自評量表SCL——90”問卷方式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得到有效問卷926份。其中小學教師佔23.4%,初中教師佔25.6%,高中教師佔50.9%。***通過運用SPSS10.0統計軟體對資料進行處理、分析,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從性別來看,男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28.8%,女教師的檢出率為31.3%,男教師略好於女教師。

  從年齡來看,30-39歲年齡組有心理問題的比例最高,佔37.6%。其次是40歲以上年齡組,比例為30.7%。比例最低的是18-29歲年齡組,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25.6%。中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表現出顯著差異。

  從教師承擔的職責來看:

  ①班主任教師與非班主任教師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顯著的差異,班主任教師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38.98%,而非班主任教師只有23.8%;

  ②擔任高三、初三畢業班教學的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高三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最高,為35.18%,初三教師為33.87%,其他教師只有28.6%。

  ③擔任語數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這些主課的教師或重要課程的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遠高於其他學科教師,其中語數外教師最高,為33.3%,自然學教師次之,為28.6%,社會科學教師為26.7%,其他教師僅為18.26%。不健康的心理是導致備種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關心教師的身體健康,就必須維護並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

  三、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危害。

  當代心理學家把尊重獨立人格看作是每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不可缺少和無可替代的基本心理需要。任何人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或老人,心理上都要求被人理解和肯定,受人尊重。有的教師不懂或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悖逆青少年的天性,嚴格控制甚至看管學生的一舉一動,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老師的意志和願望;還有些教師不顧學生的個性特點,常常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好動或“不聽話”等,而給學生以冷麵孔。青少年學生由於不夠成熟而心靈比較脆弱,父母和教師尤其是老師不尊重他們,隨意支配他們,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無能無用,形成畏縮、膽怯、怕事的心理,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缺乏主見,不肯與人交往、孤僻,導致創造能力低下;而對於個性較強的學生,則易導致他們的反抗行為,甚至形成反社會的不良人格。

  四、對教育教學質量的危害。

  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冷靜,講課思路混亂,或動輒發火,當眾訓斥或懲罰學生,這極易使學生形成逆反心理,產生牴觸情緒,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有心理偏見的教師對“好”學生無論優缺點一律寬容接受,對差生的過錯則決不放過,對他們提出的所有問題,不加分析地進行諷刺挖苦,從而挫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他們學習成績的下降,上進心淡薄,情緒低落,嚴重的還會破罐子破摔,貽誤終身。

  五、對教師職業的影響。

  教師職業同其他職業一樣,需要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否則無法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但教師職業又有些不同,別的職業工作人員如果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所造成的損失往往是區域性的、個人的,而一個教師如果心理不健康,其影響是總體的、社會的、長遠的。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和管理工作更為重要。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心理健康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關注教師的發展,重視教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