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內容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手抄報你會做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的圖片

>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圖***1***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圖***2***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圖***3***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圖***4***

  關於讀書學習的手抄報的資料

  一、讀書名言

  1***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4***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5***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6***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7***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8***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9***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0***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二、讀書的三重境界

  何謂“讀書的三重境界”?曰:為知,為己,為人。

  為知,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為此,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宋太宗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皇帝如此,一般讀書人更應該把讀書當成一種永不疲倦的好事來對待。遇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或者不適時宜的書,也要拿過來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從正反兩面獲得經驗和教訓,增加知識和才智。總之,博學從而多才多藝,這些都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者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這是讀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佔有知識視為人品、人格自然昇華的保證,蘇東坡有“腹有詩書氣自華”詩句,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常言:“獨善其身”,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也有益於身心健康,這是古今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讀書目標。讀書固然要博覽,但是聽讀之書,也要儘可能有所選擇。換句話說,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這是甚為關鍵的。

  對於讀書完全“為知”而言,“為己”已經是大大提高了一個層次和境界。這是非常寶貴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應該大力提倡,並大加發揚。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從更高的層次上說,還應該向前人學習,“為人”而讀書。

  我所說的“為人”,不是“今之學者”的“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為”,而是我所要表達的“為黎民百姓”而讀書,或即周恩來少時所說的“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比較而言,“為己”是讀書人“能夠”做到的,“為人”則是讀書人“應該”做到的。

  三、名人讀書故事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鑑》,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